铸造粉尘危害调查与防治.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PAGE 1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铸造粉尘危害调查与防治
铸造粉尘危害调查与防治 某厂铸造采纳的是传统的粘土砂工艺,经过近20年的积累,防尘工作探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现就前段防尘工作的阅历和教训做一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一、概述 该厂铸造车间始建于1958年,1961年投产,采纳粘土砂干型造型工艺,厂房布局呈“II〞字型,生产面积11648米,年产铸件12000吨,铸件从几十公斤到五六十吨不等,多为大件,现有职工750人,型砂、造型、浇注、清理分部作业。 该厂定期组织粉尘作业人员拍胸片并进行常常性地监督、监测,积累了近20年的连续资料,在防尘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粉尘的性质 1.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各工部有所不同,分别为:型砂61.5%,造型56.2%,浇注25.1%,清理39.6%。 2.粉尘分散度 从表1中可看出,各工部粉尘分散度5微米的可呼吸性粒子占82.5—95%。 表1各工部粉尘分散度比较〔%〕 工部 〈 2μm 2μm— 5μm— 10μm 可呼吸性粒子% 型砂 造型 浇注 清理 76.5 75 68 64 18.5 16.5 20 18.5 5.0 3.5 7.5 10.5 —— 4.75 4.5 7.0 95 91.5 88 82.5 三、粉尘浓度测定结果 1980—1994年的粉尘测定结果见表2。1980年,该车间粉尘平均浓度高达157.3毫克/米,合格率仅为9.6%,并且开始发觉有尘肺病人。这种状况引起企业高度重视,将防尘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1—1983年,投资百余万元在主要产尘工序安装了14台〔套〕除尘设备,并对原有设备进行整修,合格率及粉尘浓度分别呈上升、下降趋势。尤其在1986年成立了特地的防尘队伍,进行严格管理,狠抓了防尘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粉尘作业点的合格率大幅度提高。据统计,1980—1985年,监测尘点442点次,合格率为21.95%;1986—1994年,监测1339点次,852点次合格,合格率为63.62%;经卡方检验,P0.01,1986年前后,粉尘合格率有显著差异。 表21980—1990年粉尘浓度测定结果 年月 测尘点数 合格点数 浓度范围 mg/m 平均浓度mg/m 合格率%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83 53 23 100 56 127 187 252 216 180 144 144 144 72 8 17 5 24 13 30 88 144 162 129 105 96 77 51 1.50 —1225.50 1.00—2786.50 0.50 —402 0.25—389 0.50—371 0.50—428 0.25—184 0.10—93 0.40—239 0.50—60.75 0.50—43 0.50—69.2 1.00 —71.60 157.30 117.80 17.70 38.50 41.78 38.85 18.50 8.0 4.92 7.94 4.96 3.83 6.70 5.30 9.6 32 21.70 24 23 24 47.10 57 74.78 71.90 72.97 66.67 53.47 70.83 注:1993年因技术改造未进行监测。 总的来看,1986年是粉尘治理的一个转折点。1984、1985两年虽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技术措施,但因管理措施没有跟上,没有到达设计效果,从中可看出技术治理与严格管理考核相结合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行。 此外,各主要工部作业区的粉尘平均浓度也有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