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ppt

发布:2017-06-01约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 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一、经济结构的变动 阅读课本46-47页内容,明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1)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洋务企业的产生。 4)民族工业的出现。 5)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难点点拨 1、自然经济解体 (1)含义:农业与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一方面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开始与农业分离,即“耕”“织”分离; ★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2)特点: ①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②解体速度: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③解体过程: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仍占主导地位。 “洋纱的价格和棉布的价格比较起来,显得非常便宜,所以用洋纱织布就比用中国人自纺的土纱合算了。” 1887年在牛庄,洋纱每包中300斤售价50两,同样重量的土纱售价高达87两,洋纱与土纱价格相差如此悬殊,土纱自然竞争不过洋纱,其结果必然是中国纺纱手工业者的失业或破产。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以后就会夺去中国成百万工人的饭碗。”所以在洋纱廉价竞销的打击下,农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和城镇的独立棉纺织手工业遭到了破坏。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60年代 “自强” “求富” 前期 后期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洋务运动的背景材料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产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活动。 60年代初,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国侵华的威胁也依然存在。清朝统治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吃过西方“船坚炮利”的苦头,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又尝到了有西方洋枪洋炮助阵的甜头。在中国社会上,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来工业文明的示范作用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性质 代表工业 地位 创办者 时间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曾国藩 李鸿章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开平 煤矿 李鸿章 洋务工业一览表 1861 第一家 1881 第一个 最大 1865 官办军用企业 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的“求富” 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海陆军的过程中,遇到了最主要的困难---钱。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赔款,再加上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开支和战争的破坏,清政府的财政已经十分困难了。而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军队都需要巨额经费,兴办军事工业又需要充足的原材料和燃料供给。 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70年代的民用工业以官督商办企业形式出现,表面是洋务派从“自强”转变到“求富”的产物,实质上是官办军事工业内封建生产关系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大机器工业要求有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私有制社会里,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所有制。 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 积极: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先进工具,为中国近代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4、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消极: 1、由官府兴办,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2、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 3、经营管理腐败。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民族工业的出现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 (2)原因: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③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的高潮。 甲午战后 19世纪70年代前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自然经济的瓦解。 2、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但却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角度:有人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因此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也有人说,西方列强把中国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处于屈从地位,并从中国掠走无以计数的财富,从而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畸形。 (1)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 (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3)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