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之子课题
目标管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辽宁省 营口市 第七中学
内容摘要:
关键词: 责任感 培养 发展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辽宁子课题的目标管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收获和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一研究背景和原因
1“诚实、守信、博学、健美”是中学的校风,在新的历史时期,,责任心乃是道德发展的基础,是人格健全的标志,培养具有责任感和责任行为的学生是学校的必然使命,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
2、目前在校的学生,其责任意识弱化的普遍表现有: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对我校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我校学生责任意识,因此如何让学生的责任意识付注于责任行为是我们本次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3目前很多学校开展责任教育中存在着的普遍性问题,如角度雷同,研究点太高,缺乏实际操作点,以传统德育教育替代德育研究等。很多学校从师德建设入手,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加大教育宣传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也有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出了诸如“任务分配法”、“自然惩罚法”、“心理辅导法”、“榜样示范法”等责任教育的方法。但在众多的研究中,问题讨论多,实践操作少;个性的、独立的实践研究多,基于学校整体的实践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找到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因此,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尤显重要,我们以《》德育课题为引领,逐渐形成适合我校实际的德育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二研究目的我校开展了针对我校实际的《责任感的实践研究》,本研究试图结合学校德育发展的实际,从责任行为产生的心理学意义出发,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着手,探索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对策,并努力将责任内化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将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力求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需求新的突破,追寻德育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所谓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是个人或群体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责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四大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其中的“学会做人”应该是教育的核心。而责任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并教会他如何做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就确切无疑地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责任。
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明确指出“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上海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讲的《让人文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一文,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他谈到青少年成长的三个世界:一是日常生活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对待父母、家人以至于所有的他人,怎么表达自己?怎样学会生活?这不单单只是学校的职能,也是由家庭和社会一点点熏陶出来的。第二是知识世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即使会一些简单的算术,也肯定不会代数、几何、语言知识、人文知识,所以和知识范畴有关的都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而教育最要人文理想。第三个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就是心灵世界,也就是人性世界。人性的因素与生俱在的,一个没有太多知识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看到老人摔倒,不用人教也知道去扶,这不是知识型的,而是启发型的。有一些人,知识上完全达到人才的标准,但情感上像一块木头,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高分白痴”,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人格上枯燥无味,这就叫人文的缺失。此外,山东枣庄学院的何芳教授也做过“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方面的调查研究;陕西宝鸡文理学院的杜德栎教授也曾经探讨过“未成年人爱心缺失的原因”。
责任乃人的生之“必须”,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道德教育的新观念和新趋势。在美国,责任教育是美国公民品德教育的六大支柱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国家责任和爱国主义。“责任”是我国优秀文明传统的内核。古往今来,我们民族的发展史就正是以对民族对国家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志士仁人的奋斗史,正是对国家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感铸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三、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改的核心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