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颅内压增高sch重点分析.ppt

发布:2016-05-16约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萎缩性视乳头水肿:由于颅内压增高持续存在,视乳头水肿便逐渐消退,形成视神经萎缩,筛板显示不清,视乳头明显苍白,视网膜动脉变性,静脉恢复正常,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 临床表现 视神经乳头水肿 视乳头充血、出血 视神经继发性萎缩 (进展期) (晚期) 视乳头边缘模糊 (早期) (四)外展神经麻痹及复视 外展神经在颅底部行程较长,颅内压增高时,容易因挤压及牵拉而发生单侧或双侧不全麻痹,出现复视,但无定位意义。 临床表现 (五)抽搐 多在颅内压增高后期出现,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发作,多无定位价值。但急性颅内压增高者也可出现频繁癫痫样抽搐发作,多发生于昏迷患者,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缺氧及炎症水肿刺激所致。如脑干的网状结构受到刺激时,则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肢体强直性发作。 临床表现 (六)意识障碍 由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导致大脑皮质缺氧及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躁动不安、淡漠、迟钝、嗜睡以至进入昏迷。 临床表现 (七)瞳孔变化 早期瞳孔可缩小忽大忽小不定。如瞳孔由小变大而固定不变时,说明已有脑干损伤。如单侧瞳孔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或瞳孔不等大时,提示有天幕疝,这是由于脑移位时动眼神经被同侧大脑后动脉或小脑上动脉所压。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伴呼吸停止,表示有枕骨大孔疝 临床表现 (八)生命体征的变化 颅内压急剧升高时,常出现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变化,这些变化提示已有脑干损害,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发生颅内高压危象。如血压升高、脉搏变徐缓、呼吸不规则等。 临床表现 1、腰椎穿刺:颅内压增高时有诱发脑疝的危险。 2、颅脑X线摄片:对发现颅骨病变(狭颅畸形)有重要价值 3、颅脑CT、MRI检查:对颅内占位性病变,有定位、定性的价值,常被列为首选检查项目 辅助检查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腰穿压力增高、相关病因。 必要时还需进行CT、各种造影检查、MRI等,以明确病因。 诊断 (一)一般处理 1、卧床休息:头高位(15~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水肿;保持安静,劝告患者勿随意起床活动,有利于防止颅内压突然变动,尽量避免诱发脑疝的因素。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缓泻剂,以减少或避免用力屏气排便。须灌肠者禁用高压将大剂量灌洗液灌入,以免诱发颅内压骤增而发生脑疝。 治疗 3、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可使用监护仪连续监测生命体征,有条件时,并行颅内压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改变尤为重要,突然烦躁不安常提示颅内高压加重,而意识障碍加重或突然昏迷多为脑疝所致,应紧急处理。 4、定期观察瞳孔:若突然一侧瞳孔散大,或双侧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发生,应作好各种抢救准备。 治疗 (二)、病因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已查明病因的患者应予以相应治疗,如切除颅内肿瘤、清除颅内血肿、控制颅内感染等,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 (三)脱水降颅压治疗: 1、20%甘露醇 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最有效的第一线高渗性脱水剂。其脱水机制主要是通过血脑及血脑脊液间渗透压差而发挥作用,在体内不参与代谢,对血糖无明显影响,性质稳定而无毒性。用药后15-30分钟起效,2-3小时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近年来有人趋向于用小剂量(0.25~0.5g/kg次),认为与采用大剂量有类似的效果。 治疗 副作用 反跳作用:颅内压降至最低点后又逐渐回长,但这种反跳作用较轻;若一次剂量过大可致惊劂;长期大量使用可发生低钠、低钾、电解质紊乱;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易引起肾功能不全,应引起重视。 治疗 2、10%甘油果糖 降颅压作用温和,适用于不能进食和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不引起肾脏损害。危重患者可与甘露醇并用,需缓慢滴注(250ml2小时滴完)。 副作用: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常于滴注过快有关。糖尿病患者慎用。 治疗 3、速尿 为强效利尿剂,利尿作用的特点是快、强、短。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钠、氯、钾的重吸收而产生滤尿。 成人通常用量为20~40mg/次,每日2~3次,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后5分钟利尿,1小时左右达最大效能,维持2~4小时,对脑水肿合并左心衰或有肾功能不全者尤为适用,也可与甘露醇交替使用,以减少各自的不良反应。 治疗 治疗 副作用主要为低钠、低钾血症,低血容量休克,代谢性碱中毒,急性听力减退(可逆性),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偶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和贫血等。 4、其他:高渗葡萄糖、醋氮酰胺等也可脱水降颅压,但由于副作用较大临床应慎用。 理想的脱水剂应具备:起作用迅速,降颅压持久,使用方便;不进入脑组织的细胞内及其间隙,因而不引起“反跳”现象;能迅速经肾脏排出而产生良好的利尿作用;在体内迅速代谢,无毒性反应。目前所用的脱水剂多数难于达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