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5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 时:40
学 分:2.5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中文简介:经济学产生客观原因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只有去“选择”。所以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学科。这种选择就决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一般涉及(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何时生产。(5)在哪生产等几个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价格、消费品供求量、生产要素供求量)如何决定。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在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接个既定的条件下,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的利润。涉及供求理论、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理论。
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这种单个市场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涉及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分配理论。回答了第一个层次的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涉及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显然,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核心变量是价格,所以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掌握和了解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工具、方法和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学会解读财经新闻,学会选择,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教学要求: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微观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如供求理论、弹性理论等等,以作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各章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引论
3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
1.5
第二节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掌握
1.5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大假设
难点:经济学分析框架的解释力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6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理解
0.5
第二节 需求曲线
掌握
0.5
第三节 供给曲线
掌握
0.5
第四节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掌握
1
第五节 经济模型
理解
0.5
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掌握
2
第七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了解
0.5
第八节 蛛网模型
了解
0.5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供给定理 需求定理 均衡价格
难点: 均衡价格 弹性定理 蛛网模型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
6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理解
0.5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理解
1
第三节 效用最大化与消费者选择
掌握
1.5
第四节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的影响
理解
1
第五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
理解
1
第六节 市场需求曲线
了解
0.5
第七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效应
了解
0.5
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数效用 序数效用 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均衡
难点: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均衡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量化为平时成绩。
第四章 生产函数
5
第一节 厂商
理解
0.5
第二节 生产
理解
0.5
第三节 短期生产函数
掌握
2
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
了解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产函数 短期与长期 生产者均衡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难点:生产者均衡 边际收益递减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