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 旅游者的个性.ppt

发布:2017-05-30约1.1万字共8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旅游者的人格 一. 人格概述 二. 人格与旅游行为 三. 人格结构与旅游行为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 .人格的含义 二 .人格的本质特征 三 .人格的结构 四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 .人格(personality)的含义 个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参与一定的社会环境,通过参与一定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一 .人格(personality)的含义 人格的成分: 二.人格的本质特征 1.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2.整体性 3.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4.社会制约性 5.统合性 6.功能性 7.复杂性 人格的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柏恩的人格分析理论—PAC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 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之为 力必多(libido)。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 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 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3.超我(superego)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理想原则,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时,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自我状态与旅游行为 (一)自我状态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后来的相互 作用分析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该理论认 为人格是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即“儿童”、 “父母”、“成人”自我形态。大致相对应于 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自我”。 自我状态与旅游行为 每个正常的人都存在三种自我状态。不同的 “自我”占上风,就会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在 不同的场合、问题上,三个“自我”出场也不同。   三个“自我”的平衡对人的正常生活是非常 重要的。 维持自我状态平衡就是合理地将时间、情 感、精力分配给人格三部份中的每一部份, 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人格问题。 当三个“自我”都参与旅游决策,发表不同 的意见及看法,只有三者相互说服,达成一 致才能作出旅游决策。 1.“儿童”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任性 、依情绪行事、喜欢怎样就怎样,更容易被旅游吸引; 2.“父母”自我按规矩行事。遵循道德标 准和行为准则,作决策时要用此来衡量, 对“儿童”自我指责和发号施令。“父母”自 我的旅游动机主要表现在教育和文化上的 益处,家庭团聚、义务、经济状况 、地位 、声望等。这些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使父 母自我同意“儿童自我”通过旅游尽情娱乐。 3.“成人”自我具有理性,他在“儿童”和 “父母“自我间进行调节和仲裁,他面对现 实,理智地看待问题。在两者之间摆事实 ,讲道理,努力作出合理的、公正的、客 观的决策。 (四)如何针对三个自我开展旅游宣传工作 1.吸引“儿童”自我 2.说服“父母”自我同意“儿童”自我的需求 3.打动“成人”自我 三.人格的结构 (一)气质与性格 1.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 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平 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 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2.性格 1)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 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 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 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2)性格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价值观、人 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 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3)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 个人的道德风貌。 (二)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其作用是 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 统一、和谐。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1.自我认知 2.自我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