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设计-薄基岩浅埋煤层采场顶板运动规律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1 矿区概述 1
1.2 井田地质特征 3
1.3 煤层特征 6
2 井田境界及储量 14
2.1 井田境界 14
2.2 矿井工业储量 16
2.2.1工业资源/储量 17
2.2.2 矿井可采/资源储量 17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2
3.1 矿井工作制度 22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2
3.2.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依据 22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2
3.2.3 矿井服务年限 22
3.2.4 井型校核 23
4 井田开拓 24
4.1 矿井开拓的基本问题 24
4.1.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4
4.1.2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24
4.1.3 工业场地的位置 25
4.1.4 开采水平的确定 25
4.1.5 主要开拓巷道 25
4.1.6 矿井开拓延伸 26
4.1.7 方案比较 26
4.2 矿井基本巷道 34
4.2.1 井筒 34
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34
4.2.3 主要开拓巷道 40
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44
5.1 煤层地质特征 44
5.1.1 采区位置 44
5.1.2 采区煤层特征 44
5.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44
5.1.4 水文地质 44
5.1.5 主要地质构造 44
5.1.6 地表情况 45
5.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45
5.2.1 采区范围及区段划分 45
5.2.2 煤柱尺寸的确定 45
5.2.3 采煤方法及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5
5.2.4 确定采区各种巷道的尺寸、支护方式及通风方式 45
5.2.5 采区巷道的联络方式 46
5.2.6 采区接替顺序 46
5.2.7 采区生产系统 46
5.2.8 采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47
5.2.9 采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47
5.3 采区车场选型设计 48
5.3.1 确定采区车场形式 48
6 采煤方法 51
6.1 采煤工艺方式 51
6.1.1 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51
6.1.2 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51
6.1.3 回采工作面参数 52
6.1.4 回采工艺及设备 52
6.1.5 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 56
6.1.6 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 59
6.1.7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59
6.1.9 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61
6.2 回采巷道布置 63
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63
6.2.2回采巷道参数 64
7 井下运输 67
7.1 概述 67
7.1.1 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67
7.1.2 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67
7.1.3 矿井运输系统 68
7.2 采区运输设备选择 70
7.2.1 设备选型原则 70
7.2.2 采区设备的选型 70
7.3 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71
7.3.1 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71
7.3.2 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72
8 矿井提升 73
8.1 概述 73
8.2 主副井提升 73
8.2.1 主井提升 73
8.2.2 副井提升 76
9 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 78
9.1 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78
9.1.1 矿井基本概况 78
9.1.2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78
9.1.3 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79
9.1.4 矿井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的确定 79
9.1.5 采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80
9.1.6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80
9.1.7 回采工作面进回风巷道的布置 81
9.2 矿井风量计算 81
9.2.1 回采工作面风量计算 82
9.2.2 掘进工作面风量计算 83
9.2.3 硐室需风量 84
9.2.4 其它巷道风量计算 84
9.2.5 矿井总风量计算 85
9.2.6 风量分配 85
9.2.7 通风构筑物 87
9.3 全矿通风阻力计算 87
9.3.1 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 87
9.3.3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87
9.3.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90
9.3.5 矿井通风总阻力 91
9.3.6 矿井总风阻及总等积孔 92
9.4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93
9.4.1 通风机选择的基本原则 93
9.4.2 通风机风压的确定 93
9.4.4 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要求 97
9.4.5 对反风、风硐的要求 97
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97
9.5.1 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97
9.5.2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98
9.5.3 防水措施 98
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