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乳和急性乳腺炎.ppt

发布:2017-05-28约3.75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产后缺乳 目的要求 掌握:产后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熟悉:产后缺乳的中医病因病机。 了解:产后缺乳的外治法。 定义 产后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乳腺无乳汁分泌,或泌乳量少,不能满足喂养婴儿者,称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多发生在产后2-3天或半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 西医病因病理 决定泌乳主要有三个因素 1、胎盘娩出后致使血中雌激素及孕酮水 平下降,解除了对泌乳素(PRL)的抑制 2、吸吮及哭声的刺激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使垂体后叶释放PRL 3、腺管排空,可以作为一种刺激,通过下丘脑-垂体促使PRL分泌 中医病因病机 津液竭、经血不足是导致无乳的基本病机。 临床表现 症状: 哺乳次数 排泄情况 睡眠 体重 神情 临床表现 体征: 乳房柔软 不涨不痛 无乳汁排出或排出少 诊断 辨病要点 根据产妇哺乳时无乳汁分泌或乳汁甚少的临床表现及乳房检查多见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思路 早吸吮,母婴同室,刺激乳头,乳腺排空,治疗配合食疗、调护。 治疗 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充分休息,按需哺乳。 治疗 西药治疗 大量维生素B类药物,超声波,红外线乳房照射。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调补气血,通络下乳。 辩证论治 1.气血虚弱 主证:产后乳少或全无,乳汁清晰,乳房柔软,无胀 感。 兼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头晕。 舌脉:舌淡,少苔,脉虚细。 治法:益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傅青主女科》 )加减。 辩证论治 2.肝郁气滞 主证: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汁浓稠, 乳房胀硬或疼痛。 兼证:情志抑郁,或有微热,食欲不振。 舌脉:舌质正常或黯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方解: 青皮、柴胡舒肝解郁; 四物、天花粉养血滋液; 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活络下乳; 桔梗、通草宣络通乳; 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论治 3 痰气壅阻 主证:乳汁稀少,或点滴皆无,乳房丰满,按之柔软无胀感。 兼证:伴形体肥胖,胸闷恶心,或食多乳少,或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胖,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化痰,佐以通乳。 方药:漏芦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方解 漏芦、瓜蒌通乳下络; 黄芪、当归补益气血; 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川贝、陈皮化痰理气; 远志 祛痰安神益智。 (二)中成药 1.催乳丸 2.涌泉散 3.十全大补丸 4.柴胡疏肝丸或逍遥丸 (三)其他治疗 预防与调护 1.乳头护理 2.纠正孕期贫血 3.早吸吮,按需哺乳 4.加强营养 5.充足睡眠,心情舒畅 预后 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乳痈。 小结 定义 :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 诊断 :病史 ;症状;检查。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根据乳汁的稀稠,乳房的胀软,结合全身症状,分析属于虚症或实证。 2、治疗原则: 虚症要调治气血以通乳;实证要以理气通络以下乳。 外治方法较多,要注意配合内治 产后急性乳腺炎 定义: 急性乳腺炎为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绝大多数发生于产后哺乳的妇女,一般多在产后3~4周发病。本病属中医学“乳痈”、“妒乳”等病症的范围,以乳房肿痛、红热化脓为主症,多由气郁热结所致。 中医病因病机 1.肝郁气滞; 2.脾胃失和,胃热壅滞; 3.内热与外邪相搏,久而成脓,发为乳痈。 病因和发病机制 乳汁淤积-乳汁有利于侵入细菌的繁殖。乳汁淤积的原因有:①乳头过小或内陷而产前又未能及时矫正,使婴儿吸乳困难,甚至不能哺乳。②乳汁过多,排空不完全。产妇不了解乳汁的分泌情况,多余乳汁不能及时排出而保留在乳内。③乳腺管阻塞使排乳困难,如乳管本身的炎症、肿瘤及外在压迫,均可影响正常哺乳。 临床表现 1、早期乳腺炎 2、乳房蜂窝组织炎 3、乳腺脓肿形成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乳腺红外线透光检查。 3、B超检查。 中医辨证论治 郁滞期 证候特点:乳房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有压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乳汁分泌不畅,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胸闷,烦躁易怒,食欲不佳,舌苔淡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辨证论治 化热期 证候特点: 患乳结块或肿块不消,疼痛加重且渐成为搏动性疼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