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docx

发布:2025-04-08约1.59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政治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日,夏某到甲餐厅用餐,餐厅员工擅自将其品尝新菜的画面拍摄下来,并将照片作为宣传文章的内容发布在餐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照片中夏某的脸部和身体特征清晰可辨。夏某得知此事后,要求甲餐厅删除该照片,遭到拒绝。夏某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餐厅侵害了夏某的荣誉权②甲餐厅侵害了夏某的肖像权

③甲餐厅发布的照片属于物证④夏某与甲餐厅之间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以自然人肖像权被侵害设置情境,以肖像权、荣誉权、诉讼类型、民事诉讼证据类型等学科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的学科关键能力,体现“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的学科素养要求。

【详解】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甲餐厅员工未经夏某同意擅自拍摄夏某照片并将照片发布在餐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构成对夏某肖像权的侵害,故选项②正确。

④:夏某与甲餐厅属于平等的民事主体,解决二者之间权利义务纠纷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故选项④正确。

①:甲餐厅的行为不涉及对夏某荣誉的诋毁、贬损,故选项①错误。

③:在诉讼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为证据,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其中,物证是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质量、损坏程度等标志和特征证明待证事实的物品和痕迹。例如,受到损坏的物品,受到伤害的身体等。本题中的照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是通过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证明夏某肖像权受到侵害的事实,而不是通过外形等证明该事实,因此属于电子数据而不属于物证,故选项③错误。

所以,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的亮点如下:一是情境设计贴近生活、贴近法律、贴近现实。本题以餐厅员工未经夏某同意擅自拍摄夏某照片,并将照片发布在餐厅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这一生活中侵害肖像权的典型情境,精心设计试题。二是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需要综合运用学科必备知识,从多个层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法律现象展开分析,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引导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和维护自身权利、履行义务和尊重他人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2023年于某与倪某因夫妻感情破裂,经人民法院判决离婚。2023年7月,于某和倪某对共有的房屋进行了分割:房屋所有权归于某所有,于某支付倪某折价款130万元。2024年1月,于某以241万元的价格将该房屋出售给乐某。乐某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于某购房款后,在于某的协助下取得了房屋产权证。2024年4月,乐某准备装修房屋时发现其购买的房屋内有陌生人居住。经调查,原来是倪某于2023年10月将房屋出租给他人,租期为1年。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乐某取得房屋的所有权②于某有义务退还承租人的房租

③倪某有权处置共有房屋④承租人有权要求倪某返还租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本案中于某与倪某因夫妻感情破裂,经人民法院判决离婚。2023年7月,于某和倪某对共有的房屋进行了分割:房屋所有权归于某所有,2024年1月,于某以241万元的价格将该房屋出售给乐某。乐某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于某购房款后,在于某的协助下取得了房屋产权证。因此乐某取得房屋的所有权,①符合题意。

②③④:于某和倪某对共有的房屋进行了分割:房屋所有权归于某所有,于某支付倪某折价款130万元。因此倪某无权处置共有房屋,倪某于2023年10月将房屋出租给他人,倪某有义务退还承租人的房租,于某没有义务,②③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繁花落尽,江湖再见!2024年初,电视剧《繁花》在全网创下播放市占率和热度的双冠,更是直接带火了上海一众景点、美食,但也引来了商标使用方面的麻烦。以下表达有道理的是()

①商标与商誉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图搭便车、蹭热度都应受到刑法处罚

②电视剧《繁花》已经公开上映的情况下,利用该剧开展营销不构成侵权

③商家的混淆行为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④商家明显具有攀附他人商誉的主观故意,违反了企业经营诚实信用原则

A.①② B.①③ C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