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二章:性别社会心理.ppt

发布:2019-02-16约4.13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性别社会心理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节 性别的存在于呈现 第四节 性别心理的形成于发展 第五节 性别心理的重构与改建 第一节 导论 一、为什么要引入性别视角 二、性别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核心内容 一、为什么要引入性别视角 一些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家曾针对男性主流社会学进行批判: (1)社会学一向以研究男人为重,并隐含了为男人说话的理论。 (2)将以男人为样本研究的结论推向全体人类。 (3)经常漠视或贬低妇女关切的领域与议题。 (4)在对妇女进行研究时,常常以性别歧视的方式将她们加以扭曲后呈现。 (5)很少将性(sex)和性别(gender)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 (6)从性别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gender),这个世界以特定的方式被加以建构,使得我们以某种假定来解释男女之间的差异。 二、性别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核心内容 (一)性别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我们可以将作为社会心理学一个分支学科的“性别社会心理学”(gender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定义为:探讨拥有某种性别身份者之思维、情感及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和个体的性别建构、社会的性别结构以及其他性别身份者真实或想象的性别存在的影响并与之互动的科学研究。 二、性别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核心内容 (二)性别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1有关性别的社会观念 2有关性别的社会影响和回应 3有关性别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性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一、性别偏见影响问题 二、实效性问题 三、方法问题 一、性别偏见影响问题 要认识到我们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往往存在着性别偏见的误导,弱势性别群体的经历和经验大多是被遮蔽的。如在进行职业家庭双重压力的研究时,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的是妇女而不是男子,其暗含的性别预设是职业、家庭职责双肩挑对妇女来说是一个“问题”,而对男子则不是,尽管现实并非如此。 二、实效性问题 在进行研究设计时,要注重方式、指标、比较对象等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这一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与性别相关,也和与性别相交互的其他社会身份,如阶级、民族、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生育、性倾向等等不可分割。 三、方法问题 第三节 性别的存在与呈现 一、性别存在 二、性别呈现 三、能否建树新的性别形象和想象 一、性别存在 人的性别存在至少具有五个维度: (1)基因性别——根据染色体决定的性别; (2)生物性别——根据生殖—性腺激素决定的性别; (3)生理性别——根据生殖—性器官决定的性别; (4)心理性别——根据个体性别的自我认知而决定的性别; (5) 社会性别——社会—文化对于不同性别的价值定位、角色分工、行为规范等的规定性及人们对于这一规定的内化和内化过程。。 一、性别存在 就人的性别存在的五大维度而言: (1)每一维度本身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不可变化的。 (2)每一维度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区别,但并不是不可逾越或截然分开的。 (3)与科技、文化的变化相伴随,每一维度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4)这五大维度间有相当的紧密性和关联性,但并不是不可分割和不可自我呈现的。 二、性别呈现 二、性别呈现 当然,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智能社会,体力社会的性别标准和规范虽仍具有强大的惯性,但适用性、有效性正在不断下降,与之相伴随,它的合法性和合道德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近年来,与“硬汉”相伴随,花样男子、中性化的“超男”等在娱乐界的走红则进一步表明,对于男子的刻板性别形象和刻板性别想象也已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松动,开始了某种转型。 三、能否建树新的性别形象和想象 一个人能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或具有非男非女气质吗?从“性别光谱”概念推论,回答是肯定的。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研制的男女双性化气质量表进行测试所得到的资料,则为这一肯定性回答提供了数据的支持。 第四节 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性别心理形成的理论 二、性别社会化 三、性别表演 一、性别心理形成的理论 (一)四种基本理论观点 1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认为,性别形成源于儿童对女性和男性之间解剖差异的意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性欲望的结合。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性别发展受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性别心理形成的理论 3认知发展理念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的主张认为,儿童既非由生物学意愿驱动,也非由外部的奖惩来推动,而是试图理解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主动学习者。 4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