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康复医学心肺功能评定.ppt

发布:2025-04-04约5.1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运动试验操作的具体要求3.试验终止后达到预定的运动终点或出现终止试验的指征时,应逐渐降低跑台或功率自行车速度,被试者继续行走或蹬车。异常情况常常会发生在运动终止后的恢复过程中,因此,终止运动后,要于坐位或卧位描记即刻(30秒以内)、2分钟、4分钟、6分钟的心电图并同时测量血压。以后每5分钟测定一次,直至各项指标接近试验前的水平或患者的症状或其它严重异常表现消失为止。(六)运动试验的终点极量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生理极限或预计最大心率;亚极量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亚极量心率;症状限制运动试验的终点为出现必须停止运动的指征;低水平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特定的靶心率、血压和运动强度。(七)运动试验的结果及其意义心电图ST段改变01添加标题在排除了心室肥大、药物、束支阻滞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下,ST段下移出现在胸前导联最有意义,尤其V5导联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导联,Ⅱ导联较易出现假阳性,诊断价值有限。02添加标题一般认为下斜型、水平型和上斜型ST段阳性标准分别为J点后60mm处下移≥1mm、≥1.5mm及≥2mm。ST段改变持续时间长,涉及导联多及伴有血压下降是反映病变严重的可靠指标。第一节心功能评定常用的心功能评定方法包括对体力活动的主观感觉分级(如心脏功能分级、自觉用力程度分级)、超声心动图、心脏负荷试验(如心电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核素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等。心脏负荷试验中最常用的是心电运动试验。一、心功能分级 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美国心脏学会) 临床情况持续-间歇活动的能量消耗(千卡/分)最大代谢当量(METs)功能分级Ⅰ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4.0~6.06.5Ⅱ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感到舒适。一般体力活动时,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3.0~4.04.5Ⅲ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感到舒适,较一般体力活动为轻时,即可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2.0~3.03.0Ⅳ患有心脏疾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在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均可使症状加重1.0~2.01.5治疗分级A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不应受任何限制B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不应受限,但应避免重度或竞赛性用力C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应中度受限,较为费力的活动应予中止D患有心脏疾病,其一般体力活动应严格受到限制E患有心脏疾病,必须完全休息,限于卧床或坐椅子二、心电运动试验人体运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糖和脂肪在细胞线粒体内发生氧化反应所产生的ATP所提供。在一些高强度、短时屏气和使用爆发力的情况下,因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已不能满足运动的能量需求,此时主要靠无氧代谢(糖酵解)来提供,其代谢所产生的乳酸最终仍需有氧氧化来消除。有氧代谢所需的氧首先要通过肺来摄取,通过肺的呼吸运动使外界的氧进入肺泡(通气),氧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换气),弥散入血液的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化血红蛋白;靠心脏泵的作用使血液流动到达有氧运动的肌肉等部位;最后参与肌肉的有氧代谢过程。由此可见,有氧运动涉及肺的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呼吸储备能力;心脏的心输出量、心脏储备能力、心肌耗氧量;血液携氧能力(血红蛋白含量)及肌组织的有氧代谢能力等。心电运动试验心电运动试验(ECGexercisetesting)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一)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通过了解受试者可耐受的运动负荷,可判断其心功能,指导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强度,并制定运动处方,以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以往运动试验曾是冠心病早期诊断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运动中发生心肌缺血的运动负荷越低、心肌耗氧水平越低(即心率、血压越低)、ST段下移的程度越大,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就越重,预后也越差。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1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良性及器质性律失常:如运动诱发或加剧的心律失常则提示为器质性心脏病,应该避免运动或调整运动量;如运动使心律失常减轻、甚至消失多提示为良性心律失常,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不必限制。2确定患者进行运动的危险性:低水平运动试验中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症状等,均提示患者进行运动的危险性大。3评定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的效果:重复进行运动试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