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民间剪纸艺术.doc

发布:2017-05-24约2.3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民间剪纸艺术 艺术历史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剪纸技艺已经相当精熟。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宋代,剪纸开始普及;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剪纸的表现形式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民间剪纸是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以陕北的巧手张林召和王兰畔为例,二人相距不过百里,年龄相近,风俗习惯基本一致。张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戏听书,受过封建中产阶层礼教的训育。但一生多磨难,三次丧夫,四次嫁人,生过13个孩子全部夭折。因之,外部性格忧郁、孤僻、不善言谈,对人生多唯心思想。其创作是为了“能忘掉乱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别人的干扰。可见内心的焦辣苦疼与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创作过程中急於通过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王兰畔,她觉得“人活着就要忙忙活活,这样才快活。”对人生和世界没有过高的奢望,而重视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属于“知足者长乐”的类型。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苹果引进陕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从没想到应该得到什么报答。因之,其性格开朗活泼,直爽豁达,自信要强,任性好动,又往往不拘小节,丢三拉四。她剪花是因为“人家都让我剪,就是说我剪得好,是抬举我。干别的没大本事,就能铰个花花,铰起花来心里就美美的。”可见其内心世界有着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她们的作品中,都有着个人形象和心灵明晰的影子,可谓“画如其人”。这种个性的存在,毫不掩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文人艺术、宫廷艺术个性表达中的吞吞吐吐、无病呻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特点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和几千年来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我国大地上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造型特征、形式美感和率真的感受等,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库。剪纸艺术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剪纸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不仅是要学会民间的剪刻技法,而应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好的作品不仅要求技法娴熟、造型等各方面要有特色,而且也需要有其深刻内涵,并能传达出作者的精神情韵。对剪纸艺术传承能够拓宽知识广度,接触到民间艺术生活,启发心智。 同时,剪纸艺术能够给人以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让思维天马行空,丰富文化艺术的内容。通过对剪纸艺术的精神性、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等进行深层次的梳理,有利于更好的传承剪纸艺术的层次结构,在实践中感知民间剪纸的原汁原味;可从民间聘请剪纸艺人,学习剪纸的造型、色彩、花纹等技巧,寻求创作灵感,拓展视野以提高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带动大家有意识的去探寻民风民俗,增加思维深度。 剪纸是一种以民俗生活为基础而生存和发展的艺术形式,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它深刻的反映了人们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增添了无穷的生活乐趣。它可为民俗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和历史、戏剧、美术的研究提供直观的实物证据,并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形象资料。 “一种文化的传承、保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文化的拥有者具备怎样的将知识文化相传的能力。”恰恰对传承民族和民间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和启示。民间剪纸内容形式有很多,其纹样题材往往都直接生动的记录了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的文化母体,不仅反映出传统文化心理、民间风俗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爱与憎以及对真善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