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乳腺癌放疗20121101.ppt

发布:2017-05-30约9.72千字共6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 汤继英 流行病学 全 球 每年新发病例为 184200 例,年死亡病例 40800 ,占癌症妇女死亡的 15.2% 。 终身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为12.2%,即约1/8-1/9妇女一生中有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 流行病学 中 国 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00年为35/10万。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呈现日益年轻化的趋势。 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调研项目调研显示:我国女性乳腺癌病人发病的中位年龄为48岁,比西方提早了10年。 乳腺癌发病高危因素 1、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绝经年龄大于55岁 2、生育年龄:第一胎足月产龄迟于35岁、40岁未孕 3、哺乳可降低发病率,哺乳时间长短和发病率呈负相关 4、产次:产次和发病率呈负相关 5、家族史:有家族乳腺癌史者2-3倍于普通人群 6、其他:肥胖与脂肪饮食,有胸壁放疗史,部分良性增生性乳腺疾病,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等 乳腺的淋巴循环 乳腺的淋巴引流 1 乳腺外侧部及中央的集合淋巴管向外上方经胸大肌外缘,沿胸外侧动静脉向上,注入腋淋巴结的前群及中央群 2 乳腺内侧部的集合淋巴管向内侧行走穿过胸大肌和第 1—5肋间隙,注入胸骨旁淋巴结 3 乳腺底部的集合淋巴管,穿过胸大肌,经胸肌间淋巴结或直接沿胸小肌上缘,注入腋淋巴结尖群,亦可沿胸小肌下缘注入腋淋巴结前群及中央群,另一小部分集合淋巴管向后注入肋间淋巴结 4 乳腺内上部的部分集合淋巴管有时可穿过胸大肌向上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乳腺的淋巴引流 腋淋巴结既可接受来自乳腺外侧的淋巴液,亦可接受来自乳腺内侧的,胸骨旁淋巴结亦可接受来自乳腺外侧的 一般认为:腋窝淋巴结接受乳腺淋巴引流的75%,胸骨旁接受20-25%的淋巴引流。 区域淋巴结 1、腋淋巴结 有两种分组法(据位置和收纳淋巴的范围及临床需要) 解剖学分组 前群(腋第一站)1-6个平均 1.7个 外侧群 平均10.7个 后群 1-8个,平均5.8个 中央群 平均12.1个(第一第二站) 尖群 平均3.5个(最后一站 ) 区域淋巴结 临床分组 Berg(1955)按所在的部位及与胸小肌 边缘的关系分 胸小肌外侧( Level Ⅰ ) 胸小肌深面( Level Ⅱ ) 胸小肌内侧( Level Ⅲ ) 区域淋巴结 腋淋巴结有无转移是预示生存和分期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临床的估计有不确切性。 Smart等复习8587例发现:临床阴性的有35%病理为阳性,反之,临床认为阳性的,仅有87%为病理证实。 区域淋巴结 在8248例,五年生存率随淋巴转移数的增高而明显下降,1--4个的生存率从48%降至38%,有5个时,则降至29%。 对23506例总的期别的治愈率为45%,局限癌为61%而区域转移为45%。 一般4个以上转移均作为重要的辨别指标---预后极差。 区域淋巴结 一般说,水平Ⅲ受累的死亡率两倍于水平Ⅱ,而水平Ⅱ又两倍于水平Ⅰ。 播散是从低腋窝(水平Ⅰ)→中腋窝(水平 Ⅱ )→高腋窝(水平Ⅲ ) 仅有水平Ⅰ转移,五年生存率—62% Ⅱ转移,五年生存率—47% Ⅲ转移,五年生存率—31% 位置越高,预后越差! 区域淋巴结 2、 胸肌间淋巴结:又称Rotter′s 淋巴结,有人将其归入腋淋巴结范畴,但实际解剖不属腋。 该群位于胸大、小肌之间,沿肩峰动脉的肌支排列,平均1.4个,接受胸大、小肌及乳腺后部的淋巴汇流,输出淋巴管注入尖群,也是乳癌转移的重要部位. 可手术乳癌该群的转移率10%左右,改良根治术清扫包括该组。 区域淋巴结 3、胸骨旁淋巴结:又称内乳淋巴结 沿两侧的胸廓内动脉排列,分布于上6个肋间,主要位于上3个肋间,距胸骨缘0.8-1.25cm,一般为3-7个,平均4个。 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