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空气的热胀冷缩
科 目
年 级
小学五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相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和图画实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得出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让学生在科学的探究中理解热运动,学会分析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
冷水、开水、瘪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用大头针穿一个小洞)、烧瓶、试管夹
教师准备
带直玻璃管的胶塞、平底瓶、小气球、烧杯、冷水、热水、(剥了壳的)鸡蛋、广口瓶,实验记录卡
教学支持资源
幻灯演示课件
教材内容分析
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协助:① 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② 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协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能够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用红墨水封口的液体热胀冷缩装置,观察空气受热或受冷时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合理可行,都要让他们在持续的试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这也是本课的一个,用flash动画,形象直观的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因为本课教材设计以实验观察为主,能否设计更具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实行理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对探究活动作了一些调整,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经历活动发现问题,进而对问题实行更层次的分析提炼,形成科学结论。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感受了探究科学的乐趣.这无疑是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体现.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在探究了水的冷热变化,明确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学生对具有特殊性的空气更具有探究的欲望,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是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挑战性的任务,让乒乓球鼓起来。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来完成任务,随着活动的展开,会发现一些问题,接着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
教学资源分析和教学条件的创设
本节课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有:学生已有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已经形成的观察水平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的水平;学校实验室的各种器材。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大胆的提出猜想,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展开活动,进而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实行做出假设、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其教学程序为:“创设情景—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得出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位置置于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充分的思考质疑的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对本课题教材的内容做了如下改动:① 增加让瘪下去的乒乓球鼓起来的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增强探究性,让学生发现空气具有热胀现象;② 设计鼓起来的气球遇冰块瘪下去的实验,其目的让学生发现空气具有冷缩现象。③ 使用flash动画演示空气微粒运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热运动的理解和理解。④ 增加了“请蛋入瓶”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更浓厚的兴趣,使其尝试在生活中设计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过程
阶段安排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反思
导入
赏析教师课件
放映幻灯片并提问
观看幻灯片并思考
屏幕展示
子白板
创设情景乌龟和小猪乒乓球比赛,乒乓球瘪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形式很好,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一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大胆尝试,小组合作自主动手实验:让乒乓球鼓起来
1、课件,出示实验记录卡
2、实验器材:2个瘪乒乓球、热水,木筷
1、尽可能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实践
2、教学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知识
3、强调研究空气体积变化条件:密闭,受热。
小组任务完成得好,实验现象鲜明,结果准确,记录完整。
活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