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Total.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感染科
艾滋病
病原学:
HIV-1和HIV-2,都是单链RNA病毒;体内可产生抗体,但是中和抗体很少,作用微弱;血清中同时存在病毒和抗体的情况下仍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
传染源:
艾滋病人和病毒携带者;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眼泪、乳汁;
传播途径:
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易感人群:
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下的青壮年;
发病机制:
HIV主要导致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共刺激分子CD28表达减少,对可溶性抗原的识别能力降低);
临床表现:
分期:
Ⅰ急性感染期,少数人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清可检出HIV和p24抗原、CD4/CD8比例倒置;
Ⅱ无症状期,血清中可检出HIV以及HIV抗体,有传染性,维持2-10年;
Ⅲ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除腹股沟淋巴结外,其他≥2处淋巴结肿大,活检为反应性增生,持续3月以上;
Ⅳ艾滋病期,体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机会感染)、继发肿瘤;
分类:
A类-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B类-A和C以外的情况;
C类-AIDS
分级:
上述每一类可分为3级;
1级-CD4+T细胞500/ul、淋巴细胞2000/ul;
2级-CD4+T细胞200-500/ul、淋巴细胞1000-2000/ul;
3级-CD4+T细胞200/ul、淋巴细胞1000/ul;
常见表现:
呼吸系统-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最常见;
消化系统-口腔和食管的念珠菌病,表现为呑咽疼痛和胸骨后灼烧感;慢性腹泻和体重减轻;
神经系统-如隐球菌脑膜炎;
皮肤粘膜-卡氏肉瘤;
辅助检查:
CD4+T细胞800-1200/ul、CD4/CD81、HIV抗体(+)、HIV抗原(+);
T细胞亚群可以区别CD4和CD8阳性T细胞,可评价HIV病情和疗效,HIV者必作,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也做;
诊断:
高危人群出现≥2项下列表现应当考虑艾滋病:体重降低10%、慢性咳嗽或腹泻1月、发热1月、全身淋巴结肿大、口咽念珠菌感染、反复带状疱疹或单纯疱疹感染;
HIV-1 gp120和p24抗体、p24抗原、HIV-RNA、HIV前病毒的DNA
抗病毒治疗:高效抗逆转录酶病毒联合疗法CNS有很强的亲嗜性;
经呼吸道吸入是隐球菌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低热、头痛(额部、眶后、颞部间歇性疼痛);头痛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强;可有意识障碍;多有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
腰穿-CSF改变有时类似结脑,墨汁染色可见厚壁荚膜;
脑脊液-乳胶凝集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隐球菌荚膜抗原;
治疗:
二性霉素B静脉滴注(总量3-5g)+氟胞嘧啶口服;
非艾滋病病人至少6月,症状体征缓解、墨汁染色阴性、荚膜抗原阴性;
艾滋病人6月后易复发,每周1-2次二性霉素B维持治疗;
严重病人或复发病人可二性霉素B+地塞米松鞘注;
病毒性肝炎
疲乏、纳差、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有黄疸;甲肝、戊肝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只有乙、丙、丁肝炎有携带者;
甲肝-患者多为急性,可从粪便中排出HAV;
乙肝-患者大多为慢性,携带者和慢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染性大小与病毒复制指标有关(HbeAg、HBV-DNA);HbsAg持续阳性6月就是携带者,绝大多数同时HbeAg阳性,所以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丙肝-慢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抗-HCV阳性代表有传染性;携带者比乙肝少,但也是传染源;
丁肝-发生在乙肝感染的基础上,携带者和慢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携带者伴随乙肝携带者而出现;
戊肝-急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粪便中排出HEV;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甲肝和戊肝;毛蚶、饮用水污染;
体液传播-乙、丙、丁肝炎;注射传播是主要途径,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途径;HCV主要通过输血传播;性交、垂直传播;
易感人群和免疫:
甲肝-幼儿是高发人群,6月内体内存在被动输入的抗-HAV抗体,随年龄增加,隐性感染增多,体内产生抗-HAV,所以发病率降低;得病后终身免疫;
乙肝-新生儿无被动输入的抗-HbsAg,普遍易感;随着年龄增加,隐性感染逐渐导致抗-HbsAg产生,所以儿童和青少年是易感人群;
丙肝-未感染过的病人都易感,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
丁肝-不明
戊肝-未感染过的病人都易感,抗HEV-IgG只能维持1年,免疫不持久;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甲肝、戊肝表现为急性肝炎;我国急性乙肝少见;2-4月
黄疸前期-发热、畏寒、乏力、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区痛、尿色加深最后变成浓茶状;
黄疸期-症状缓解;皮肤、巩膜黄染、大便色浅、尿色继续加深、皮肤搔痒;肝肿大、压痛、扣击痛;
恢复期-黄疸减轻、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