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0章面向对象分析详解.doc

发布:2017-01-15约4.71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0章 面向对象分析 10.1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 不论采用哪种软件工程方法开发软件,需求分析的主要工作都是:理解需求、表达需求和验证需求,下面的图概括地表示了参照当前系统建立目标系统的过程。 图: 参照当前系统建立目标系统 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简称OOA)的关键就是识别出对象与类,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 10.1.1 概述 系统分析员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更重要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注]“OOA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P231)——这在一开始能做到吗?——扯蛋 3个子模型与5个层次 面向对象建模需建立包含系统的三个要素:1)静态结构(对象模型)、2)交互次序(动态模型)、3)数据交换(功能模型)。 建立系统模型的过程是一个迭代(iterations)式的自顶向下的求精过程。对于一个大型复杂系统来说对象模型一般由下述5个层次组成: 图10.2 复杂问题的对象模型的5个层次 其中主题层是指从一个更高(高于“类”)的抽象层次来描述对象模型(即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上描述总体模型),通过划分“主题”把一个复杂系统的对象模型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概念范畴。 其实上述5个层次就是OOA中建立对象模型的5项主要工作:找出类和对象,识别结构(类或对象之间的关系),识别主题、定义属性、定义服务。我们知道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中都包含了对象模型中的操作,因此人们在定义每个类中的服务前,往往先建立起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这样说来OOA大体上可按下列顺序进行: (1)确定类和对象 (2)确定关联 (3)划分主题 (4)定义属性 (5)确定继承关系 (6)建立动态模型 (7)建立功能模型 (8)定义服务 需要注意地是在这里我们根本不强调顺序,更不是谈什么步骤。 10.2需求陈述 需求陈述的主要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而不是“系统应该怎么做?” 10.2.1书写要点 10.2.2例子 我们用“ATM系统”(ATM是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缩写,意即自动柜员机)的开发作为OOAOOD的实例。 图10.2ATM系统 10.3建立对象模型 10.3.1确定类与对象 1. 找出候选的类与对象(例:P236 ATM系统) 一般来说,大千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可分为5类: 1)可感知的物理实体,如:飞机,汽车,房屋 2)人或组织的角色,如:教师,医生,计算机系,学生处 3)应该记忆的事件,如:飞行,演出,访问,交通事故 4)对象的相互作用,如:购买,结婚,纳税 5)概念,如:政策,刑法,泛化,集合 2. 筛选出正确的类与对象 我们需要确定的类与对象是: 应该记录的对象 需要它提供服务的对象 同时要关注下述6个方面: 冗余: 去掉冗余的类(如“用户”) 无关: 去掉无关的类(如“储蓄所”) 笼统: 去掉笼统的类(如“银行”) 属性: 区分属性和类(某个性质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应当作为“类”) 操作: 区分操作和类(本身具有属性且需独立存在的“操作”应当作为“类”) 实现: 忽略实现内容(应当去掉仅和实现有关的“类”,如“事务日志”) 10.3.2确定关联 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关联。在分析的起始阶段,我们不必花过多的精力去区分关联和聚集,聚集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关联,是关联的一个特例。 1. 初步确定关联 通过分析动词词组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数关联(例:P238 ATM系统) 2. 筛选 筛选时要关注下述5个方面: 1)已删去的类之间的关联也要删除 2)无关的或在实现阶段考虑的关联要删除 3)描述瞬时事件的关系不应作为关联(关联应该描述问题域的静态结构) 4)三个或三个以上对象的关联要作分解或描述成限定关联 5)冗余关联要删除 3. 进一步完善 完善时要关注下述4个方面: 1)正名:选择更明确的名字作为关联名 2)分解:分解已确定的类以适用关联 3)补充:及时补充遗漏关联 4)标明重数:但无需花过多精力 图10.3ATM系统原始的类图 10.3.3划分主题 按问题领域而不是用功能分解来高度概括主题 10.3.4确定属性 属性是类中所定义的数据,它表明了对象的性质。 一般来说,确定属性的过程包括分析和选择两个步骤: 1. 分析 通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