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 ——孝经.ppt

发布:2017-05-22约5.43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什么是孝? 孝是德之根本,德是道之像,道是德之体 有人说过:能孝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是至孝。 孝 孝经 孝养父母 奉事师表 经 经:它是恒常、亘古不变的意思;也是常行之典。 《孝经》自古以来地位都非常高,虽然它是儒家十三经中最短小的一部经典,可是地位非常的特殊,而且最受古人推崇,古人从妇孺到一般平民都会《孝经》,在宫廷中皇帝都常常讲解孝经,历朝历代的皇帝还批注过的也很多,可以说是儒家十三经里最多的一部。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孝经》作者 据学者们研究,关于孝经的作者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孔子。   ②?曾子。   ③?曾子的门人。   ④?孔门的其他弟子。 孔 子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是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天子之孝:1、天子必须具备广敬博爱的心。 2、天子必须承担播撒爱心的责任。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