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流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docx

发布:2017-01-08约1.07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一、流浪儿童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一)界定1.困境儿童:这一提法源于国际儿童民间组织在工作中所使用的一个范畴。主要包括那些因为社会和家庭原因而陷入特别困难境况的儿童,如:孤儿、弃儿、流浪儿童、残障儿童等。2.《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所谓流浪儿童,是指18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离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3.中国政府对流浪儿童的定义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完全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生活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案例:谁为5名流浪儿童非正常死亡负责事件回顾:11月16日,一个寒冷的雨夜,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钻进垃圾箱,试图熬过那个漫长的夜晚。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孩子们生起了一个火盆,却没能等来温暖世界。5条幼小的生命就此终结。生前,他们如城市里漂浮的灰尘,无人在意;死后,沉痛的事实却刺伤了千万国人的心灵。都市的霓虹灯照不进垃圾箱内,到底还有多少被我们忽略的角落?(二)基本现状相关数据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每年流浪儿童约有100万—150万人,而据民政部门统计,每年仅有 15 万人次流浪儿童得到救助,救助形势十分严竣。·从性别上看:流浪儿童中男性约占 70%,约有10.5 万人;女性约占 30%,约有 4.5 万人。·从来源上看:来自农村的约占83%,来自城镇的占 17%。·从教育程度上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6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 岁的占63%,16~18岁的占4%。类型我国学者将流浪儿童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主要想打工赚钱的流浪儿童;·非打工赚钱的纯粹流浪动机的儿童;·因暂时性和偶然性因素离家出走和流落街头的儿童;·因非本人意愿影响而流浪街头和失去家庭温暖的儿童;·具有纯粹的流浪动机并且染有偷窃与盗窃恶习的长期流浪儿童(三)特点及生存形式特点1.流浪儿童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冲动性强·自我封闭,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法制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情感缺失2.流浪儿童的行为特点·为了生存不得不违法犯罪·流浪中被人教唆、强迫·有组织犯罪流浪儿童的生存形式1.捡。年龄较小或刚开始流浪的流浪儿童一般靠捡破烂,拾垃圾卖钱为生2.讨。向路人乞讨是当前流浪儿童比较主要的谋生方式。3.偷。流浪时间稍长,年龄稍大的流浪儿为了能使自己的穷困境遇有所改善,不择手段连讨带偷,甚至强抢。4.卖艺。有许多流浪儿童尤其是女童主要靠在火车站附近、市场、广场、夜市等行人集中的地方卖艺卖唱、耍小杂技等为生。5.做童工。有些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儿童由于家境贫寒,生存受到威胁,不得不流浪到城市靠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四)儿童流浪的具体原因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牵涉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的政策制度等方面。1.经济贫困:家庭贫困被认为是造成儿童离家的要原因。2.社会因素:为儿童流浪提供了温床3.学校教育因素:学习压力,学习成绩不好,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高额的学杂费造成一些儿童的心理压力和成长压力。4.家庭因素:逃避家庭暴力、父母离异、遭受亲人遗弃、维持家人生计等5.自身因素:缺乏教育导致文化素质低,是非对错观念不强,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流浪。(五)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救助中存在的问题1.现有政府职能机构的救助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2.救助政策缺少相对独立的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办法3.局限于住院式、程式化救助民间组织救助中存在的问题1.规范性不够完善2.资金运转存在一定困难(六)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传统工作者与现代社工的差异流浪儿童回归社会的方法途径 促使流浪儿童成功回归主流社会是救助与保护流浪儿童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这一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帮助其回归社会主要方法及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回归原有家庭·回归“类家庭”:在社区建立一个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类家庭”,为流浪儿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家庭寄养·家庭助养·专业技能培训·工读学校·心理矫正介入的突出问题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现有法律均为综合性的儿童权利保护法,缺乏操作性,对行为主体的权责规范不清。2.社会工作应用的认识不全面。全国的救助机构在推进社会工作应用发展中,普遍存在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目标和路径认识不清。3.社会工作者作用发挥不突出。总体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还不充足,且专业作用发挥不理想。4.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受限。双重管理体制下难以获得合法的社会身份,故难形成庞大的非政府救助网络。二、流浪儿童个案分析案主的基本情况 姓名:GF 性别: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