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附答案).docx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表述正确的是()
A.思维与存在谁具有永恒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是物质和精神是否具有同一性。
2.下列俗语中,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答案: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A选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体现了孤立、片面看问题;B选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因果联系;D选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认识的主体差异性。
3.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4.下列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答案: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符合质量互变规律。A选项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B选项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选项强调目标和结果的关系。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无需经过实践来检验
B.实践检验必须有逻辑证明来补充
C.社会实践总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答案:C。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具体的实践有其局限性,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6.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答案: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所以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7.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
B.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C.一般等价物
D.社会财富的代表
答案:C。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8.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B.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固定资本的增殖程度
D.流动资本的增殖程度
答案:B。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了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相对过剩
B.生产绝对过剩
C.生产不足
D.需求不足
答案: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10.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初步提出
C.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理论的阐述
D.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答案: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D.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武装斗争
答案:B。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答案: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1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答案: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