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名方探源】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温胆汤的“前世今生”.pdf

发布:2024-03-16约5.8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方探源】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温胆汤的“前世今生”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之一,它从一个治疗“不得眠”的方子,

经过数十代人的探索,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其积淀之久、变

化之妙,绝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这说明一个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

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实践,缜密思考,就可以拟定出新的方子,为解

决棘手疾病闯出一条新路。今就温胆汤的沿革及其发挥与应用,略述

己见,冀予同仁参考。

沿革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已佚),后

被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

胆寒故也,宜服之方”(以下称孙氏温胆汤)。方药为“半夏、竹茹、

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

计六味。有人认为,温胆汤是后人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

温药和之”的旨意下,采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枳术汤等

加减而成,此说不无道理,但温胆汤的组方配伍却是有着质的飞越。

到了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出现了三首温胆汤,

一首在“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篇,其组成、主治与孙氏温胆汤相左;

另两首分别在“虚烦证治”篇和“惊悸证治”篇,此二方较孙氏温胆

汤多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以下称陈氏温胆汤),计八味。“虚烦证

治”篇的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与孙氏温胆汤基本一致,只

是云“又治惊悸”;而“惊悸证治”篇的主治病证繁多,云“治心胆

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

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

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远远超出了孙氏温胆汤的治疗范畴。

陈氏温胆汤的药物剂量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

炙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比起孙氏温胆汤的

变化不仅仅是多了茯苓与大枣,更重要的是生姜用量从四两减为五片。

后世医家所用温胆汤多从陈氏温胆汤变化之,所治病证亦尊“惊悸证

治”篇所云。

方义

对于温胆汤的功效,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若从孙氏温胆汤分析,

半夏长于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竹茹清胆和胃,除烦止呕,

为臣药;治痰当理气,气顺则痰消,故用枳实、陈皮理气化痰,为佐

药;生姜可助君臣药祛痰止呕,甘草健脾和中,共为使药。从配伍角

度看,半夏与竹茹相合,一温一凉,相反相成,对于痰热互结中焦之

病证,既清既温,可得中和之妙。枳实与陈皮,均为理气药,可降胃

气、降痰气、降浊气,使盘踞于中焦之湿痰沃物散而解之。生姜与甘

草,为调和中焦湿气药,一散一守,散者散痰气也,守者守中气也,

可使胃气得和,痰气渐消。综上所述,孙氏温胆汤是以清胆和胃、理

气化痰为主要功效。而陈氏温胆汤减少了生姜用量,不使辛温燥热之

性干扰心脏之气阴,并增加了健脾安神的茯苓与养血安神的大枣,所

以它的治疗不囿于一个“不得眠”,而是扩大为“惊悸”的“变生诸

证”。

何以名“温胆汤”呢?元代罗谦甫云:“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

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云:“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

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方剂学家

王绵之解释说,胆的特点是既不宜热,也不宜寒,只有保持常温,少

阳之气才能正常地升发,才能帮助脾、胃消化。

简言之,胆藏清汁,喜宁静而恶烦扰。若有痰浊干扰之,即失中

和之性。故用和胃化痰之品,使其不受中焦痰浊干扰,又增清热利胆

之味,使其恢复“中正”之职,发挥其温和调达之能,故云温胆汤。

这里要特别提示竹茹的作用。《名医别录》载其可治呕逆,吐血,

崩中。清代张隐庵注释:“此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人身脉

络不和,则吐逆为热矣。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充肤热肉澹渗皮

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竹茹通脉络,皆治

之。”由此可知,竹茹是一味清热通络药,清热可以保护络脉,而通

络有利于清热。通胆胃之络,可以治呕逆;通肺经之络,可以止吐血;

通肝经之络,可以治崩中。总之,凡络脉不通夹有热象者,竹茹皆可

治之。在方中它与枳实相伍,竹茹得枳实则行气化痰之力倍增,枳实

得竹茹则清热降逆之效必显。另外,竹茹还有清心除烦之功,这对于

痰热扰心之失眠、梦多、烦躁等症,亦为贴切之品。

后世医家常将温胆汤解释为“二陈汤加枳实、竹茹”。这种解释

有点本末倒置。因为二陈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远距唐

代近四百年。若从药物组成而言,二陈汤与温胆汤的差异就在枳实与

竹茹,而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