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卵巢打孔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28例的的疗效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腔镜卵巢打孔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28例的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视腹腔镜手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2007年11月~2010年10月我院对28例患者进行电视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及输卵管通液术,手术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雄激素(T)水平,术后检测排卵情况,妊娠率及妊娠结果。结果 术后的LH,LH/FSH,T及PRL水平较术前有显著下降,FSH及E2水平无明显变化,术后有26例患者发生排卵,16例成功妊娠,3例在加用后排卵但未妊娠。结论 腹腔镜卵巢打孔术能明显改善抵抗患者的排卵和受孕机会,但打孔数多于8个有卵巢早衰可能,应控制在4~6个或以下,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卵巢打孔; 不孕症
[中图分类号] R27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26-02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女性疾病中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是在1985年由Leventhal及Stein首次提出,是一组临床表现多样以排卵障碍为主的内分泌紊乱征候群,主要为持续性无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病率为5%~10%。除改变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外,一线促排卵药物枸橼酸氯米芬(CC)应用后仍有20%的妇女仍然无排卵即所谓的抵抗,而有排卵的妇女中5%未能受孕,CC抵抗患者的二线治疗是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或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对促性腺激素敏感性高,因此,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0HSS),多胎妊娠及因卵泡数量过多而导致周期取消的风险均高于其他患者。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己被证明能有效恢复正常的排卵周期,提高了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降低了及多胎妊娠的风险,随着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和微创医学的不断发展,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病例逐日增多,疗效明显提高。2007年11月~2010年10月应用电视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治疗28例PCOS合并不孕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源于2007年11月~2010年10月我院妇科就诊的PCOS病例,所纳入患者均符合PCOS诊断标准,符合2003年鹿特丹ESHRE/ASRM的标准,具体为:(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2)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表现或生化指标;(3)卵巢超声影像早多囊改变(满足以上两条或以上,并除外其他引起高雄激素血症的器质性疾病,诊断即为成立)。克罗米芬抵抗治疗的诊断标准为所有研究对象经克罗米芬治疗3个周期至少1次氯米芬用量为150mg/d,且临床表现为无排卵型月经或是行促排卵治疗具有排卵,经3~6个月未妊娠者,且术前经输卵管通液及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显示输卵管通畅,配偶精液检查均正常,并且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不孕,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年龄22~41岁,平均29.5岁,不孕时间33个月。
1.2 腹腔镜手术方法 均于月经或撤退性出血干净后3~7天内进行。气管内全身麻醉,术中取膀胱截石位。在腹腔镜监视下行双卵巢打孔术,在脐部上缘作一长约1.0cm的纵切口,形成气腹后置入镜体,于下腹左右两侧各作一个0.5cm的切口置入器械。镜下全面探布盆腔脏器,尤其是双侧卵巢的情况,镜下可见28例患者双侧卵巢均增大,包膜明显增厚,表面可见多个突起卵泡及较多新生血管。术中用单极电凝电灼滤泡表面并快速刺入引流出卵液,穿刺深度为2~3mm,宽度为2~3mm,每孔电灼为1~2s,电凝功率为40W,根据卵巢实际大小一般每侧打孔6~10个。术中取少许卵巢组织送病理检查。其中3例盆腔有轻度粘连给予松解术,22例术中均行美兰通液证实双侧输卵管通畅。术中反复削生理盐水冲洗盆腔。
1.3 术后观察与处理 采用阴道B超结合基础降温及尿LH峰监测其卵泡发育和排卵,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3~12个月随访,通过超监测排卵并指导患者在排卵期同房,如果术后3个月以上仍无排卵,则加用CC促排卵治疗。
2 结果
2.1 腹腔镜所见 所有患者在腹腔镜下可见双侧卵巢增大,皮质增厚,表面见多个突起的卵泡呈珍珠状及较多新生血管。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见卵巢组织中有多个始基卵泡,提示卵巢组织呈多囊样改变。
2.2 术后月经情况 术后22例患者月经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术后19例建立了正常的月经周期,3例由原来闭经转为月稀发。
2.3 术后排卵情况 19例丁手术后3个月内恢复自发排卵,其余术后第3个月CC治疗均排卵,术后排卵率为100%。
2.4 术后妊娠情况 术后随访1年共有13例妊娠,半年妊娠8例,自然流产2例。
2.5 术前、术后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情况 术后血清LH,LH/FSH,T及PRL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FSH,E2无明显变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