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设施气体环境及其调控教程方案.ppt

发布:2017-01-03约8.29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气流环境及调控 一、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改变田间温度 2、增加蒸腾 3、改良光照,影响光合作用 4、增加空气交换 5、促进授粉 6、改变温室内环境 7、造成伤害 1、改变田间温度 (1)增加空气热交换,如在地面剧烈降温的夜里,风将大气中的热传给地面,减缓地面温度降低速率,不易发生霜冻; (2)影响作物表面温度, 风速大小会影响果实表面 最高温度; 2、增加蒸腾 带走叶表水汽,提高蒸腾力 (1)促进水份吸收 (2)增加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力:温室内部较露地温度高、风速低,使蔬菜蒸腾力较低,根系吸水减少,导致温室蔬菜某些微量元素水平低于大田。 3、改良光照,影响光合作用 (1)叶片在风中摇晃形成周期极短的摇曳闪光。其光合效应比连续闪光更明显有效:周期为6~7s的闪光下,萝卜增产200%,黄瓜增产50%,番茄增产10%。 (2)风速、湿度和光合速率间的关系: 光合速率 高湿度(>60%) 低湿度 高风速 增加CO2,浓度 , 提高光合速率 蒸腾过旺,叶面失水气孔缩小,不利于CO2,吸收 低风速 增加CO2,浓度 , 提高光合速率 尤其在光照很强时,叶面温度较高,蒸腾旺盛,风速过高会降低光合强度。故气流速度在0.3-0.5m/s为宜。 4、增加空气交换 (1)促进田间通气,有利于CO2扩散:如果没有风及湍流的作用,只要一分多钟,作物周围空气中的CO2就会被耗尽,光合作用会停止。气流交换带来CO2补充,有利于植物的光合速率增加。 (2)补充对CO2的消耗,促进作物增高。但高风速导 致降温,抑制作物株高增加,且抑制效应大于促进效应,所以常表现为高风速导致低株高。 5、不利因素: 造成病害蔓延,增加病虫害长距离迁移可能;也会造成作物叶片机械损伤,刮擦导致病原菌侵害;大风造成作物倒伏、落花落果甚至作物连根拔起。 温室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在设施温室内基本不存在剧烈空气流动的情况。但是需要注意冬春季节气温很低的夜晚和清晨,若室外风速较大,会造成温室内迅速降温,甚至出现日出后室内温度低于室外的情况,即“逆温现象”。故冬春季节一定要做好防寒防风工作。 二、温室内气流的调控 温室内气流运动成因: (1)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耗能低、费用少、效益高,在常温条件下,合理的自然通风系统完全能满足温室的通风换气需要。但通风能力有限,通风效果易受周围地势和室外气候条件(风向、风速、室内外温差)等因素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如夏季)需要人为辅助。即: (2)主动通风 (一)自然通风的动力: 1、室内外温差形成的内外空气密度差:热压 通风原理:利用温度差产生的室内外空气压力差进行自然通风。 特点:风力较小,但持续存在,稳定、变化较小。 影响因素:室内外温差、通风口高度、通风口有效开启面积、孔口阻力等。 屋面通风口尽量设置在屋面最高处,并与侧墙通风结合,形成较大高度差,避免热空气强迫向下运动。故屋脊通风窗最合理,天沟通风窗效果最差。 2、室外自然风在温室周围形成的压力差:风压 通风原理:有风存在时,迎风面和背风面形成正负压差,形成自然风。 特点:力量大于热压自然风,但不稳定,随机性很强。 影响因素:室外风速、风向及通风口面积等。 侧墙通风面积最大,设置通风口时应将通风口正对当地每年晚春到中秋的主导风向。 为什么选择晚春到中秋这个时节? 实际生产中,设施在热压与风压同时作用下进行自然通风换气,因此通风口的设置必须符合空气流动的规律,实际温室的自然通风量取决于风速、风向、通风口位置及其有效面积。 通过调节通风口实际面积的大小,可以对温室通气条件进行控制。 (二)自然通风量的计算 通风率:单位温室面积的通风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温室地面面积所交换的空气体。 适度遮阳的温室,当室内最大太阳辐射强度为5万lx时,其通风率大约为2.5 m3/m2·min V1=2.5·S·ψ (Ψ= Ψ1· Ψ2 · Ψ3) V1:温室设计通风量(m3/min) 2.5 :每平方米地面面积的基本通风量( m3/m2·min ) S:温室面积(m2) Ψ:修正系数; Ψ1为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Ψ2为光照度修正系数 Ψ3为空气升温修正系数 夏季通风,当风机与湿帘距离很近(<30m)时,通过温室的气流流速很低,引起室内气流不畅。因此需要用风速系数对基本通风量进行修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