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效果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效果的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并对比分析在剖宫产手术时,应用不同麻醉方式的麻醉疗效。方法 将我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6例并随机分组,对比不同的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结果 经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麻醉后发现,试验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经硬膜外麻醉的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出现低血压的时间、肌肉松弛效果及新生Apgar评分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剖宫产手术时,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综合评价高,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07-02
剖宫产,或称剖腹产,是当产妇顺产困难或在发生子痫等妊娠并发症时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术手段。手术切开母亲的腹部及子宫,用以分娩出婴儿[1]。通常剖腹生产是避免因阴道生产可能对婴儿或母亲性命及健康造成损害。但近来有。随着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部份剖腹生产被用作替代本来的自然分娩,这主要是剖宫产避免了自然分娩的疼痛感,在麻醉药物起效后,患者感觉不到分娩的疼痛感。在剖宫产的手术过程中,手术方式是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在帮助分娩的过程中,镇痛镇静的效果影响着手术的成功与失败,其对产妇的心理以及生理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中,如何选择麻醉方式成为麻醉医生最大的争议点[2]。因此,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较为关注,临床须选用麻醉效果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的麻醉方式。为此,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在剖宫产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86例剖宫产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年10月~2014年7月期间确诊收治的。其中患者年龄在21~43岁之间,平均年龄31.3±3.5岁,平均体重为(69.7+2.1)kg。随机分成各43例的对照组和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为产妇连接好监测装置,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命体征,鼻导管吸氧。随后在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并输入适量平衡液,起到扩容作用。麻醉时患者选择左侧卧位,将腰椎间隙充分打开,穿刺部位为L2-3。
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予以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部位椎体的L2-3间隙,在椎体的L2-3向上置管。经硬膜外的导管注入4mL的2%的利多卡因,5min后观察有无平面出现,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而不在蛛网膜下腔后,再次注入总量10~15mL的混合液,混合液由1%的盐酸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组成。随后根据需要酌情追加药物。
试验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部位椎体的L2-3间隙,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继以针内针法实施腰麻,抽出针芯穿刺管内流出清亮的脑脊液时向头侧注射麻醉药物,以0.1m/s的速度经穿刺管注入到蛛网膜下腔,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cm,随后根据麻醉平面手术时间酌情追加药物。麻醉药量取决于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及临床需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出现低血压的时间、肌肉松弛效果及新生Apgar评分等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手术前后患者无手术疼痛感或是脏器牵拉感,具有较好松软程度的腹肌,并未添加任何辅助药物;有效:手术前后的手术疼痛感及脏器牵拉感减少至50%~90%,其疼痛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腹肌的松软程度一般,未加辅助药物;无效:术中疼痛感及脏器牵拉感较为明显,腹肌紧张,超出患者的耐受范围,需添加辅助药物以维持手术的顺利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出现低血压的时间、肌肉松弛效果及新生Apgar评分等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手术结束后,试验组患者无手术疼痛感或是脏器牵拉感,其麻醉总有效率为93.0%(40/43),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 43 35(81.4) 5(11.6) 2(7.0) 93.0对照组 43 28(65.1) 7(16.3) 8(18.6) 81.4χ2 值 2.908 0.387 4.074 4.074P值 0.088 0.534 0.044 0.0442.2 两组的麻醉起效及出现低血压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