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球一小时的倡议书15篇.doc

发布:2025-04-07约1.28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球一小时的倡议书15篇

地球一小时的倡议书1

冰川融化,土地沙化,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的频繁,气候恶化,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事实。“后哥本哈根”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节能减排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这也正是有责任感的企业和公民的核心环保目标之一。

20xx年3月27日(星期六)晚8:30-9:30“地球一小时”将第二次来到中国。活动期间,预计全球数以亿计的个人和企业将在1小时内关闭不必要的电灯,共同见证人们齐心协力有效节能降耗,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

你是否已经在计划如何度过这一小时的无灯时光呢?当你关上所有电器的开关后,你也许可以邀上好友开一个烛光派对;也许可以坐在空旷的草地下,和恋人一起欣赏美丽的夜色;或是和家人一起到屋外去散散步,谈谈心……陶醉于安静的夜色,亲近本色的自然;在短暂的黑暗中回味静谧,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万分珍惜自己的家园。

只用1个小时短暂黑暗,换来明天更多的绿色和光明。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请彻底断开所有家用电器的电源(包括处于待机状态的电器),如手机充电器、电视机、微波炉、mp3播放器、电脑显示器和打印机等。同时,我们也希望您能将这项活动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合作伙伴、客户,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这项活动。

我们的环保努力并不只在这一个小时。我们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灯和电器;将灯泡更换成节能灯泡;使用绿色能源并尽量少使用热水;使用双面纸打印并减少碳排放;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开车;尽量使用无污染的新能源……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选择地球,还是选择全球变暖?我们选择地球,我们可以做到。请让我们共同携手,从我做起,为应对气候变化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

我们以“阳光”的名义呼吁大家积极加入到“地球一小时”活动中来。20xx年3月27日晚上8:30-9:30,让我们与世界一起关灯一小时,用我们的小小举动,汇川成海,撬动世界节约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希望。

了我们的家园。肯请大家支持转发。

地球一小时的倡议书2

在20xx年“地球一小时”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向全国大学生发出低碳倡议,号召大学生承担起责任,为确保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20xx年3月31日19:30,悉尼220多万个家庭和企业关灯一小时。

20xx年3月29日20:00,“地球一小时”活动拓展到了全球,世界各地城市和数以百万的人们为应对气候变化,团结起来,开始行动。

20xx年3月28日20:30,88个国家4159个城市的数亿人,以及北京鸟巢、埃及狮身人面像、巴黎埃菲尔铁塔在内的全球地标建筑都关灯一小时,表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

20xx年3月27日20:30,“地球一小时”活动将在全球开展,并把全球6000多个城市、超过10亿人的参与,让“地球一小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保行动作为行动的目标。地球一小时20xx活动将号召每个人承担责任,为确保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此,我们郑重地向全国大学生发出我们的低碳倡议:

1、加深我们对低碳概念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基本的环保术语内涵。如了解何谓碳源、碳汇;明晰碳足迹、低碳经济等“低碳”词汇的概念和内涵。我们倡议大学生选修环境生态类课程,参加环保系列讲座,阅读相关书籍,学习环保知识,树立低碳新理念。

2、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加强节能减碳等环保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要根据当前全球的环境趋势,将校园碳足迹研究、低碳建筑设计和评估等校园低碳建设作为重要的科研方向进行攻关,为学校和今后在社会上推广提供数据和技术上的支持。

3、我们倡议大学生加入各校环境保护类社团,积极参与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环保活动。大学生是充满希望、肩负责任的青年先锋。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高、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与活力,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生力量。鼓励大学生投身绿色校园建设,有助于推动大学校园和社会公众的环境教育,使高校成为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模范社区,引领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我们倡导大学生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践行低碳生活。大学生应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切实落实在生活中。节约一水一电;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重复使用旧书;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捐献旧衣物;珍惜粮食,减少餐桌浪费;多乘公共交通;种植绿色植物,优化社区环境;使用节能产品,引导市场消费。争取将自身碳排放降到最低。

中国已作出承诺,到20xx年会在20xx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40%-45%。因此地球一小时20xx也是传递中国公众对于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支持。

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作为应对气候变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