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1年陕西历史中考3.ppt

发布:2017-07-13约1万字共6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06—11年列入考试范围,但未曾考过的考点 如:第19题第(1)问,填空第二部分。比较、归纳“春秋战国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 考生由于缺乏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类比、归纳能力。 竟出现“抗战时期”、“文革时期”、“黄金时代”、“五月的季节”、“危难时期”、“过去的时代”等不着边际的答案。 又如:第20题第(1)问。让考生“依据三则材料,概括16世纪至今,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3分) 学生由于缺乏对史料的最基本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故,答案中只列出了三则材料对应的史实:“新航路开辟,飞机的发明,航天事业的发展”,没有概括出16世纪以来,人类“由海洋到天空再到太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造成不应该的失分。 说明: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素养,尤其是依据材料分析、比较、理解、概括、归纳、运用等方面的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不断增强和提高。 (5)历史阶段特征、时空概念模糊不清,造成失分 如:前述第19题第(1)问,填空第二部分。比较、归纳“春秋战国和五四运动时期”的阶段特征。 学生答成:“抗战时期;文革时期;黄金时期”等; 又如:第21题第(1)问。“概括武昌起义后至1919年,资产阶级为改造中国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的特点。” 学生答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繁荣与开放”、“改革开放”等; 再如:第21题第(2)问。让学生依据“新中国1952—1966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概括时期Ⅰ经济成就。” 考生由于时空概念模糊不清,缺乏将时间转化为空间上对应事件的能力,误将“一五计划”成就、“60年代国防建设成就的意义” 答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了”或与“文革”扯在一起,答成“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慢”等。 还如:第21题第(4)问。让学生“分析1978年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如何进行‘变化和改革’的?”(2分) 个别考生既不审时间(1978年后)、空间(中国),也不审范围(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变化和改革)。 而错误答成:“先是轮船,后是火车;接下来是电报、照相和电影、剪发辫”;“实行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6)缺乏答题技巧,灵活性不足,不会合理安排时间,造成失分 学生答卷和统计数据显示,学生答题按部就班,缺乏技巧,灵活性不足,遇到难题不善于转换思维、灵活处理;时间分配前松后紧。结果个别难题占用了学生较多答题时间,使考生产生畏难情绪,直接影响到后面做题速度和质量,结果造成难题不会答,容易的题能答而无时间答或草率作答的情况。造成不应该的失分。 从西安市的统计数据来看,考生在19题第(1)问第二个填空(2分)、第(3)问(2分)、第21题第(1)问(2分)上“卡壳”或占用时间较多,结果造成相对容易的如第21题第(3)(4)问(共4分),也没有答好,西安市平均分仅为2.23分,甚至出现许多空白试卷,造成不应该的严重失分。 (7)语言表述不清,归纳概括能力欠缺,答案口语化倾向严重,造成失分 阅卷中发现,部分学生虽审题准确,也看懂了题目要求,做了回答,但作答时: 由于语言表述不清、归纳概括能力欠缺,要么一字不落照搬照抄原材料或课本,答非所问;要么答题逻辑思维混乱东拉西扯;要么口语化语言严重泛滥。 总之,答案答不到“点”和“意”上,结果导致丢分较多。 如:19题第(2)问,选做①。把“韩非子思想对秦朝的影响”答成: “动刑,是人民所畏惧的,打得重的话,人民就很恶;动刑这个办法是可以治国的。” “韩非子主张以兵治国,使秦开始保持了世界大一统的格局。” “韩非子提出了君主立宪制。” “韩非子的思想那是了不得的。” “韩非子赏罚不分,不把人当人看。”等等。 又如:21题第(3)问。“对‘和谐世界’理念你是怎样理解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试举一‘不和谐’的事例加以说明。”(2分) 个别学生答成:“所谓和谐就是没有小偷偷钱包、偷菜;汽车上小偷偷别人钱包,就是不和谐。” “和谐就是讲文明,讲道德,人们向往的大同社会就是和谐世界;药家鑫开车撞人不但不救还下来用水果刀连刺8刀致其死亡,打架、动刀子、邻里吵架、小偷多、房价上涨,就是不和谐。” 再如:20题第(2)问。让考生回答“航天技术发展的原因。” 个别学生答成“加加林是一位心地善良的男孩,不严格的奥斯德林登上月球是不容易的,可高了,登上去也是不容易的。” “美国想找一个和地球一样的星球,因为地球环境不好,影响各国都去探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