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pdf
中医四大经典--第1页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
四大经典,虽然对这一组合学界尚存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
四部巨著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古代乃至现代中
医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与研究价值,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医理巨著——《黄帝内经》与《难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
略》。现在一般认为,《黄帝内经》的作者并非一个时期某一人所做,
从春秋战国开始,知道秦汉几百年间,汇集当时医家共同的智慧,不
断增补修订,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淮南子·修务训》分析认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
说”,故托名“黄帝”。
《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
学总集,突出体现了中医学最显著的两大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
辨证论治,尤以整体观念虽为突出,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历代
医家无不将《内经》奉为圭臬,后世医著大都取材或取法于《内经》,
各个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大多滥觞于《内经》,不得不说《内
经》是医学之宗。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各九卷,每卷九篇,共计十八卷,
一百六十二篇,所言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阴阳五行
中医四大经典--第1页
中医四大经典--第2页
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论病学说、诊法、治则治法、运气学说、养生
学说等。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
炼发展而成。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
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
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综上所述,可见《内经》
在祖国医学史上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巨大作用。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难经》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医学名著,相传为战国名医秦越人(扁
鹊)所著,其成书年代推测为秦汉之际,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修改补充
而成的。
《难经》采用问答式体裁,共撰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
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
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难经》全书不仅
对《内经》的进行了详尽精道的阐释,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它改
变了《内经》三部九候全身诊脉法,首创独取寸口和寸关尺三部脉诊,
并对寸口脉诊断全身疾病的原理进行了全面论述,为后世普遍推行的
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称为中医四诊的一大特色,提出了不同于
《内经》的三焦、命门穴说等,系统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等
等,都对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灵枢》《素问》
并尊,绝无异论”,至今被奉为中医中药的古典医籍之一。
中医四大经典--第2页
中医四大经典--第3页
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汉末张仲景所著,后人将其书分为
“伤寒”和“杂病”,成为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伤寒论》和《金匮
要略》两部书。
《伤寒论》一书,由《伤寒杂病论》中析出有关伤寒病的证治而
成,是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著。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
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
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每经结
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