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中2015-2016学年度十一月份考试.doc

发布:2017-05-25约6.73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绝密★启用前 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中2015-2016学年度十一月份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命题:何艳林 审题:汤登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命脉与根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问题提出了两个概念,值得我们深而思之。第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第二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所谓“根基”,是就民族当下的存身根据而言;所谓“命脉”,是就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命续延的意义而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一切具有文化属性的传统,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经过学术净化处理的传统文化。今天民间“国学热”的兴起,所倡导的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便是孔子所建立的经典文化体系。没有这个经典文化体系,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其“精神命脉”及“根基”的意义便在于此。   不妨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何以今日唯我中华独存?其原因便在于我们有孔子,有孔子建立的这个经典文化体系。要知道孔子时代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竹简。参照郭店楚简,编辑一部38000余字的《诗经》,如依简本《老子》的书写格式,最少需要1600多支竹简。若要编辑、整理《五经》,最少也需要十几万支竹简。这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这工程,既没有稿酬,又没有政府支持,还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一生受尽颠簸之苦的老人,垂暮之年何以要做此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工作呢?原因就在于孔子有一个巨大的信念,这就是“保护命脉,承传文明”。   作为民族精神命脉与根基的这个文化体系,有种绝大的胸襟和远识,保证了其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和创造人类和平生活的功能。 第一,它的立足点,不在一个集团、民族或国家的利益,而在超越于具体利益之上的天下道义,因而有一种绝大的包容精神,能够将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容于其中。在《尚书》中所记载的汤武革命,就非常能说明问题。夏和商是两个不同民族的国家政权,当成汤领导的军队打到夏都之郊时,夏人不是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政权,而是帮助成汤推翻了夏政权,以“徯我后”(《尚书·太甲中》)的热情欢迎成汤。正是这种文化的包容精神与道义原则,成就了汉族之大。    第二,这种文化永远关注的是长远利益,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大智慧,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大智慧,因而无论是在科学技术上,还是在民族矛盾的处理上(如汉族政权的数次灭亡),都表现出了不为眼下利益所遮蔽的远见卓识。如在汉元帝时,中国人发明了温室培养蔬菜的技术,冬天可以吃到新鲜蔬菜。但不久便禁止了。理由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汉书·循吏传》)这种智慧在告诉人们:人类的幸福在道义坚持中,在和谐、有序中,而不是在眼下利益的占有和武备竞争中。 目前西方文化所指引的人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竞争发展之路,乃是一条以牺牲长远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为代价的不归之路。   因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命脉与根基,也是人类继续生存的希望。 (选自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锦宝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了一切具有文化属性的传统,而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经过学术净化处理的传统文化。 B.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国学”,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它是我们在世界革命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C.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孔子所建立的经典文化体系,今天民间“国学热”的兴起,所倡导的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及“根基”,如果没有孔子建立的经典文化体系,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一生受尽颠簸之苦,垂暮之年整理《五经》的工作的原因就在于孔子有一个巨大的、“保护命脉,承传文明”的信念。 B. 作为民族精神命脉与根基的这个文化体系,具有远见卓识,保证了其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创造了人类的和平生活。 C. 这种文化的立足点,不在一个集团、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利益,而在超越于具体利益之上的天下道义,因而具有包容精神。 D.这种文化关注的是国家长远利益,因而无论是在科学技术上,还是在民族矛盾的处理上,都表现出了不为当前利益所驱使的远见卓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