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生物月考试卷及答案----2015.10.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月考试卷 第 PAGE 5 页 共 4 页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学科10月月考试卷
制卷人: 张玉红 复核人:苗建从
一、单项选择题(共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3、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A.组织液 B.血浆 C.淋巴 D.细胞外液
4、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约为0.9%,原因是
A.为细胞提供能量 B.保持体内营养物质的稳定
C.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D.使体内氯化钠含量增加
5、下列事实中,能看作是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牛奶喝进胃内 B.精子进入输卵管 C.口服用消炎药 D.注射胰岛素
6、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的正确表述是
7、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
正确的是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
环境相同
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渗透压减少
C.正常情况下C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
于A液
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
过程发生在C液中
8、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HCO3-、HPO42-等离
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回答:
9、图中A的结构名称是
A.毛细血管 B.毛细淋巴管 C.神经纤维 D.组织细胞
10、图中a~d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A.a B.b C.c D.d
11、图中d来源于
A.a B.b C.c D.d
12、抗体也分布在内环境中,合成及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A.浆细胞 B.B淋巴细胞 C.记忆细胞 D.T淋巴细胞
13.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5、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内分泌调节
1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刺激 B. 反射弧 C.反射 D. 兴奋
17、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C.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18、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A.①→② B.③→④ C.②→① D.④→③
19、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电信号 D.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20、 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
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
主动运输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
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21、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