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伏笔照应-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原卷版).docx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江苏通用)
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伏笔照应
【课标要求】
1、伏笔.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到必须的时候,再予以响应,以求“前后呼应”的写作技巧。
伏笔强调的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待,在答案没有揭晓前,它在文章中是无关紧要的,当看到后面情节后,读者才会恍然明白前面的一些看似闲笔的资料,原来是为后面的内容服务的。
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铺垫了背景、原因或埋下了伏笔,进行了暗示。行文前后照应,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结构浑然一体。
【考查重点】
找出伏笔(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主要题型】
文章多处设置伏笔(照应),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文章在构思上多处设置伏笔(照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现和理解。
设置伏笔(照应)是小说常用的一种手法,选择选文中的一处,分析其妙处。
【命题趋势】
运用“伏笔照应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有伏必有应,伏是为了应。应也是紧扣伏而来,补充前文,必不可少。只有伏、应相生,方能魅力无穷。
②伏笔要巧,最忌刻意显露。要看似漫不经心,随意顺笔一带而出,让人毫无察觉,正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后一经照应,读者回头看去,顿觉光彩大放,从而领悟作者匠心而产生较强烈的审美效应,否则会弄巧成拙,劳而无功。
③伏应要有间隔,前后不宜紧贴。前伏如果太近,后应又过急,就容易使结构流于平庸呆板,缺乏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吸引力。
【备考策略】
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考点1.伏笔
1.含义
所谓“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小说文体中的“悬念”)。
2.“伏笔”作用
“伏笔”的作用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镇江·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辣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救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