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结缔组织报告.ppt

发布:2017-01-15约9.21千字共1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疏松结缔组织 蜂窝组织 特点:细胞种类较多 纤维数量较少 排列稀疏 血管丰富 作用: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 三、网状组织 四、脂肪组织 软骨与骨 一、软骨 软骨组织=软骨C+软骨基质 软骨=软骨组织+软骨膜 软骨组织内无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软骨膜血管渗出的营养物质可穿过软骨基质抵达软骨深部,营养软骨细胞。 周边的软骨细胞幼稚,单个分布,体积小,扁圆形,长轴与软骨表面平行。 越靠近软骨中心,细胞成熟,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成群分布。 LM: 核小而圆,1-2个核仁,胞质弱嗜碱性; EM: rER和Gol.多,但Mi少。 功能:产生分泌软骨基质。 2.软骨陷窝 软骨C包埋在软骨基质中, 所在的腔隙称…。 3.同源C群: 由一个软骨C分裂而来的2-8个软骨C,同时存在于一个软骨陷窝中,称为…。 2. 骨祖细胞 软骨组织的干细胞。软骨膜与软骨组织的交界处。 胞体梭形,较小,胞质少,核细长,着色深。 可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3. 成软骨细胞 骨祖细胞分化而成,贴近软骨组织。 胞体扁圆,小。 合成分泌软骨基质,并包埋其中。 4.软骨基质=纤维+基质 由软骨C分泌 基质:凝胶状,蛋白多糖和水。 5. 软骨囊 软骨C周围,有强嗜碱性基质成分,形似囊状,此区域称…。 (二)软骨膜 软骨表面被覆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胶原纤维多,保护作用。 内层:细胞多,骨祖细胞、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三)软骨组织的类型 @@@根据纤维成分不同 透明软骨 纤维软骨 弹性软骨 2. 纤维软骨 新鲜时呈不透明的乳白色。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 纤维成分:胶原纤维束,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具有很强的韧性。 软骨细胞小而少,成行排列,基质少,弱嗜碱性。 3.弹性软骨 新鲜时黄色。 分布:耳廓,咽喉和会厌。 纤维成分:弹性纤维(大量交织分布)。 基质弱嗜碱性。 较强的弹性。 (三)软骨膜 为软骨组织表面的薄层致密CT。 外层:胶原纤维多,保护作用。 内层:细胞多,骨祖细胞、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四)软骨的生长 两种方式: 1.附加性生长:又称软骨膜下生长, 骨祖C→成软骨C → 软骨C 。 2.间质性生长:又称软骨内生长,软骨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增殖。 关节软骨→支撑重量、减少摩擦 呼吸道软骨→ 支架作用 参与骨发生和生长 二、骨 概述 骨组织+骨膜+骨髓 支持、运动和保护 钙、磷的贮存库 骨髓是血C发生的部位 (一)骨组织的结构 骨组织=骨C+钙化的基质 特点:基质中有骨盐沉积→ 最坚硬的组织。 (1)骨祖C: 成骨C 干C → 成软骨C 骨组织和骨膜的交界面。 (2)成骨C : 单层排列,矮柱状。核圆形,位于胞质内远离骨表面的一端,嗜碱性。与相邻的成骨细胞和骨细胞以突起相连。 EM: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蛋白质分泌C →合成分泌类骨质→钙化成 (基质小泡) (多种细胞因子) 骨基质→骨C 。 骨被覆细胞与成骨细胞 简称骨质,即钙化的C外基质 有机成分:胶原 f + 基质 无机成分:即骨盐 羟基磷灰石结晶:细针状,由钙、磷酸根和羟基结合而成。 类骨质:无骨盐沉积的细胞外基质。 经钙化后变为骨质。 编织骨 胚胎时期和5岁以内儿童的骨质结构形式。 特点: 板层骨 以骨板形式存在的骨组织。 红C 大小:直径为7.5-8.5 um。 形状:双凹圆盘状。中央薄,边缘厚。 中央浅红色,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内 外气体的迅速交换。 结构特点:无核,无C器, 内含物:充满血红蛋白(Hb)。 细胞为红色,结合运输O2、CO2的功能。 白C (leukocytes, white blood cell, WBC) 有核,球形。进入结缔组织、淋巴组织,发挥防御和免疫功能。 中性粒C(1) 数量:50-70 %,是数量最多的白C。 10-12um,核深染,弯曲杆状或分叶状。 结构:分叶状(2-5个核)。 核左移:1-2叶核增多-细菌感染。 核右移:4-5叶核增多--衰老。 胞质极浅的粉红色,含有细小颗粒。 浅紫色:嗜天清颗粒 溶酶体含各种酶 消化 浅红色:特殊颗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