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体解剖学绪论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体解剖生理学
宁德师范学院生物系生理教研室;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对象、内容、目的;根据其研究方法和对象的不同,人体科学可分为解剖学、组织学及生理学等学科
解剖学 是借助解剖器械(刀割)和透视仪器(肉眼)观察的方法研究人体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
组织学 是借助显微镜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
生理学 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各种机能的科学. 如循环、呼吸、消化和肌肉运动等。
;目的;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4)灌注法
将一些带有色料的填充剂灌注到血管和其它腔隙内,再通过解剖法、透明法等显示血管的走行与腔隙的形态。
(5)冰冻切片法
利用连续的冰冻切片,作出立体重塑的描绘,以研究各种结构在不同平面的相互关系。
;2.活体研究
(1)X射线检查法 研究骨髓及内脏在
自然位置上的相互关系
(2)活体测量法 这种方法能研究人体身高、体重和体积的规律,决定人体各部的比率,并测知人体正常发育的特征。
(3)仪器探测法 如超声波探查、同位素扫描等。
3. 动物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以观察形态结构的变化过程,分析引起变化的有关因素。
;(二)组织学研究方法
1.一般光镜显微技术
(1)一般切片染色法
(2)组织化学技术
(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4)原位杂交术
2.特殊光镜显微技术
3.电子显微镜技术
(1)透射电镜术
(2)扫描电镜术;(三)人体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描述法
实验方法(William Harvey 哈维)
1847年Ludwig 路德维格 发明了记纹鼓
以后实验技术不断发展
动物实验
人体实验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急性实验法(acute experiment)
离体实验法(in vitro) :把要研究的某一组织或器官从活的或刚死去的动物体上分离出来,放在一个能使它的生理功能保持一定时间的人工环境中,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
在体实验法(in vivo) :使动物处于麻醉状态,然后进行活体解剖,针对需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通过研究细胞、组织或器官系统的细微结构和活动的变化,从而了解其结构与功能。
优点:实验条件和研究对象较为简单,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少,可以较快获得最终结果。
缺点:脱离整体条件,受到麻醉或解剖,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慢性实验法(chronic experiment)
以完整、清醒的人或动物为研究对象,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较为长时间的实验。
用途:可以研究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机体生理活动如何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优点:研究对象处于正常状态,所得实验结果是机体正常活动状态下获得的,可以分析完整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
缺点:应用范围受限制。
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的结合应用;三、发展概况;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华陀(?~208)是我国杰出的外科手术家,他发明了麻醉的方法,成功地实施了腹腔肿瘤切除等手术;;两宋时代,曾有尸体解剖记载和《五脏六腑》、《存真图》的绘制。宋慈著《洗冤集录》(1247年),对全身骨骼和胚胎的记载非常详细,并附有检骨图。
《医林改错》(清代王任清,1768-1831)作者到坟地和刑场解剖尸体,补充和纠正了古书中的一些错误。该书特别阐述了对脑的看法,如“灵机记性于脑”,“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汁所生”等。在当时,应该说已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
;清代名医王清任(1768~1831)编著的《医林改错》更为详细的描述了解剖学知识。王清任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他发现前人关于脏腑的论述及绘图常常“自相矛盾”,于是放弃一味的文献考订,顶着封建礼教的压力,利用各种机会亲自观察或解剖尸体,亲赴墓地观察弃婴尸体,进行人体脏器研究,终于绘制出新的人体脏腑图,并收入《医林改错》一书。
;西方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时代,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认为心脏有2个心房和2个心室,并对头骨作了正确的描述。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曾作过动物解剖,提出心是血液循环的中心,并把神经和肌腱区分开来。
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年)命名了十二指肠、前列腺、睫状体、视网膜、乳糜管和淋巴,研究了肝、胰、子宫和输卵管。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Galen(130~200);;Vesalius;Vesalius;Harvey;Galen(130~201年)著有最早较完整的解剖学论著《医经》,对血液流动、神经分支、脑和心等器官都有较具体的记载。
Leonardo Da Vinci(1457~1519年)解剖30多具尸体,证明了血管起于心脏,空气不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