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ppt

发布:2017-05-24约3.22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第一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 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文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孔子“仁义”“诗教”说的时代背景 ☆《左传》桓公六年随国大夫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庄公三十二年虢国的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昭公十八年子产:“天道远,人道迩。” 孔子在哲学思想上并不否定天命鬼神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 “畏天命”(《论语·季氏》) 更突出的是表现了对天命鬼神的怀疑与动摇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重的是具体的社会人事,对抽象事物的探讨不感兴趣。 ☆学生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种思维特点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孔子在政治上有其明显的保守方面,他不满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谴责“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不赞成承认私田合法化的“初税亩”制度等等。 “礼”先进内涵 ★给“礼”注入了重视人道的“仁”的新内容 ★以“仁”来改造和重建“礼” ★以“人道”为中心来确立各种典章制度 ★“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论浯·颜渊》)、“泛爱众”(《论语·学而》) ★提出“为政在人”(《礼记·中庸》),统治者应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主张对百姓要“宽猛相济”,不只是“猛”,也要有“宽”的一面,反对“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尖锐地批评了统治者的暴虐。 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建立其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以“仁”为中心的重“民”、重“人道”思想,后来发展为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为中国古代具有民主进步倾向的文学与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仁义”来约束自己,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目标。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思想方法----“中庸”之道 ★中,即是中正、中和、无过无不及。庸,即是用,或训为常,郑玄《礼记·中庸》注:“用中为常道也”。《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美学思想----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尽美尽善”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孔子的《诗经》批评 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 所谓“诗教“是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联系。 “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道德品质修养养成的三个阶段: ☆以“仁”为中心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兴于诗”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立于礼”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从“诗”至“礼”----感性至理性 ★“成于乐” ★“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论语·宪问》:“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重视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例如《左传》文公十三年,一场政治交涉全部是通过“赋诗”来进行的。 ☆郑国子家先赋《小雅·鸿雁》:“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鲁国季文子赋《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