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蝈蝈与蛐蛐 (英)济慈 约翰·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一)整体感知 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 蝈蝈和蛐蛐,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两幅小景。 大地的诗歌是什么意思? 诗人把大自然一切美好动听的声音,比喻成“大地的诗歌” 如何理解“从来”一词的含义? 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由此,大地的诗歌是四季不歇的,是“从来不会”死亡的。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用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象征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1.《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歌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生不息的永恒美,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诗歌结构 蝈蝈与蛐蛐 济慈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热爱、赞美 拓展延伸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传达了大地美妙乐声的诗句 俄·叶赛宁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 俄罗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1、赏析,归纳每节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2、《夜》这首诗描绘了怎样夜晚? 静谧: 美丽: 河水悄悄进入梦乡, 松林不再喧响, 夜莺停止歌唱, 秧鸡不再喧嚷。 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 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批上银装。 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批上银装。 1.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文本探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