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几点误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小学数学)—李玉明
2012年11月11日 16:10:10 来源:喀喇沁旗教师进修学校【字体:大?中?小】
此次网络培训转眼结束了,远程培训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通过网络,提供了我们与专家面对面谛听专家交流的机会,天南地北的同行,共同收获着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知识,共同交流讨论,收获甚多。同时也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就我们班级沙龙问题之一,关于“如何把握教材”“如何使用教材”“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等等的话题很多,下面是我借鉴小学数学教育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问题常见误区的浅显看法和体会,愿与同行们共勉。
一、备课要全面,使用教材并不等于照本宣科
使用改革后的人教版新教材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套教材试图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这套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套教材内容的弹性很大,在备课时尽量把各种相关的知识渗透其中,使教材厚起来、活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1、让教材厚起来。
我认为这套教材表面看起来内容简单,其实不然,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解读教科参考书,挖掘出每节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自然地串联起来,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通过设计各种变化的类型题,学生才能具备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材本身对知识的考核情况,参考各种教辅材料,力争利用课上时间给学生一定的多种题型的练习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去解决,体现出教学的梯度。比如,我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教材安排的是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克和千克;了解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天平、台秤、电子秤。我在备课的时候,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天平、台秤、电子秤,另外也把弹簧秤、人体秤、磅秤,杆秤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秤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先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再一一给没见过的同学出示图片。在介绍秤的同时,我还讲解了一些使用秤的注意事项,比如要把秤放在平面上、不称物时秤的批针应向0刻度等等。此举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课后能简单地看秤,并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应用,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判断题:“秤的右下角被商贩用石子垫高了,称出物重2千克,那么它的实际重量比2千克重。”答案应该是错要真正使学生了解千克的克的概念,我认为充分感受物体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因此课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把台秤、天平、粮食、水果等物体搬进教室,让学生先估算某一物体的重量再去测量。我还分别量出了1克重的米和1千克重的水果,让每一位同学都亲手拈了拈了它们的分量,让他们在亲向实践中真正把这两个重量单位的概念深刻地印在脑子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教材的“练一练”中,只考查了学生看秤填单位、单位换算、估重的实践活动和一道思考题:“1千克棉花和1千克盐谁重?”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增添了一道题:“给你1个20克,1个50克、1个100克的砝码,称出130克盐。”这道生活问题,让有能力的同学充分地利用课上时间,扩展思维,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2、让教材活起来
首先要让学生接受综合数学能力的训练,即在学校开设数学竞赛课,有些知识他们已经学过或通过社会经验已经掌握。如果教材上的新知识是已经渗透过的,在教学上我一是把教学内容压缩,经复习的形式出现;二是把内容深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另行设计,使教学体现出灵活性和效率性、趣味性。比如,在教学“乘法笔算”之前,我结合加法的巧算,其中有一个类型题是按规律求和,在计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那么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即使掌握不了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印象,我在新授一位数笔算乘法的时候,自然不会按照教参的进度去讲,而是把“不进位、进位”这两种情况一起设计了情境,在同一节课中同时出现,强调算理和书写规范,这样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经验,科学地利用了课上时间,而不是按照教学进度去照本宣科,学生通过自我计算、碰壁、同桌交流、集体讨论总结很好的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教师就应该不断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对教材中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突破教材的限制,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情境要灵活,情境运用不等于情境创设
教材针对每一个要讲授的数学知识点都赋予了一定的数学情境,让它真正成为教学的帮手,引出数学问题,在课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