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final科研设计方法(1)详解.ppt

发布:2019-05-24约1.58万字共1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随机数字表 抄取随机数字,从任一数字开始向任一方向 方法1 欲分为几组,就除以几,根据余数分组: * 随机数字表 方法2 按随机数字排序,然后从中间一分为二 * 3、计算机软件随机产生 (1)编号 (2)定规则:随机数排序,然后一分为二 (3)产生随机数:Excel 或 SPSS、SAS 二、配对设计 1.配对设计的定义 将实验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在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对象接受不同的处理方式。 配对条件—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因素: 动物实验:一般考虑将种属、窝别、性别相同,年龄、体重相近。 临床试验:常将性别相同,年龄相近作为配对条件。 * 二、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按某种或某些条件配对,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或相似,对子内随机。 按纳入标准 确定 对象 对子1 对子2 对子3 ... 按配对条件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对照组 随机分组 * 规定:单数 甲乙顺序; 双数 乙甲顺序。 观察对象的随机分配方法(见教材P172,例11-3) *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配对x2检验 等级资料:配对秩和检验 * 三、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 是在自身配对设计基础上发展的双因素设计,可在同一对象身上观察两种处理的效应,并能减少误差,提高检验效率。 按纳入标准 确定 对象 A处理(测量) B处理(测量) B处理(测量) A处理(测量) 间歇期 阶段Ⅰ 阶段Ⅱ 随机化 1、设计模式 2、优点 (1)节约样本含量 (2)能控制时间因素和个体差异对 处理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 (3)在临床试验,此设计使每个观 察对象同时接受实验因素和对照 因素,符合医德 * 3、注意事项 交叉设计是成组设计与自身配对设计的综合运用,其适用范围与自身配对设计相同; 临床上适用于目前尚无特殊治疗而病情缓慢的慢性病患者的对症治疗。不适宜有自愈倾向,或病程较短的疾病的治疗研究。 两个处理因素必须没有蓄积作用(延滞作用),两次处理间应有足够长的间歇期以洗脱延滞效应。间歇期的长短视处理因素的半衰期而定,一般至少为5~6个半衰期。其次要考虑生物作用的特点,如阿司匹林的半衰期为0.5小时,但它对血小板的影响需一周左右才会消失,故间歇期一般需10天左右。 4、观察对象的随机分配方法 随机分配方法举例见教材P173 受试者号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2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 随机数字 用药顺序 对子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规定:随机数字:单数 AB 双数 BA 四、配伍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1、设计模式(配对设计的扩大)   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划分成配伍组   (每个配伍组的例数等于处理组个数) 将每一配伍组的各受试者 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 观察各组的实验效应 (配伍条件要求同配对设计) * 它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将几个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区组,再将每一区组的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 按纳入标准 确定 对象 区组1 区组2 区组3 按配伍条件 不同水平或不同处理 随机分组 不同水平或不同处理 不同水平或不同处理 2、优点 (1)组间的可比性增强 (2)可以分析两个因素 3、观察对象的随机分配方法 随机分配方法举例见教材P172-173 *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配伍设计方差分析 等级资料:配伍设计秩和检验 * 例 11-4 编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随机数字: 分配组别: 规定:随机数为:1-A, 2-B, 3-C, 4-D 随机排列表,从任一行开始,任取5行,每行只取 1-4,其余舍去不用。 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