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第四章-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的指标 §1 初次来压前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1 初次来压前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顶的初次垮落 直接顶初跨条件:1. 冒高:1-1.5m; 2. 斜长:超工作面1/2。 §1 初次来压前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 二、碎胀系数与残余碎胀系数(Kp、Kp’) Kp = Kp’ = Kp 与 Kp’ 对老顶有什么影响? §2 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 §2 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 图4-3 老顶断裂成岩块后的转动 §2 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 §2 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 图4-9 老顶周期来压的力学模型 二、老顶初次来压特点 1.工作面顶板急剧发生下沉。 2.工作面直接顶破碎,甚至产生台阶状下沉。 3.煤壁内支承压力增大,煤帮变形与塌落。 4.老顶初次来压较突然,工作面易出现事故。 5.顶板出现断裂声,并有顶板掉渣现象,顶板产生裂隙。 初次来压时,对工作面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掌握来压步距。来压期间必须加强工作面支护,尤其在切顶线处要加上木垛、密集支柱、丛柱、戗柱、斜撑等,增加支架的稳定性,有时可适当加大控顶距。 三、周期来压主要表现形式 顶板下沉急剧增加; 顶板下沉量变大, 支柱所受的载荷普遍增加, 有时还可能引起煤壁片帮、支柱折损、顶板发生台阶下沉等现象。 还可能局部冒顶、甚至顶板沿工作面切落等事故发生。 周期来压时矿压呈现类同初次来压,对工作面安全生产影响很大,所以要准确判断、掌握来压步距,加强支护,增加特种支架,以提高切顶能力,不至于出现压垮、推垮支架而导致重大顶板事故。有时也可以适当缩小控顶距,促其按人为要求而垮落。 §3 顶板压力估算 一、估算法 图4-10 回采工作面的顶板压力 §3 顶板压力估算 1.直接顶载荷Q1 2.老顶的载荷Q2(定性阶段) 1)以直接顶载荷的倍数估算 2)用控制老顶变形失稳的位移量来计算 3)按防止老顶沿工作面切落或发生台阶下沉来估算 4) 威尔逊估算法 图4-11 威尔逊计算顶板压力的力学模型 §4 回采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的分布 一、支承压力的形成 支承压力:指在煤层中开巷或回采后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集中应力。 §4 回采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的分布 根据现场实测、实验室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煤体边缘在支承压力作用下,按其变形特征可分为: (1)小于原岩应力的 松弛区 (2)应力升高区 (3)弹性变形区 (4)原岩应力区 二、围岩的极限平衡 二、围岩的极限平衡 极限平衡区分布规律: (1)宽度与开采深度有关:当开采深由100m-400m,增长较快;当采深大于400m,几乎与采深成正比增长。 (2)宽度与开采厚度有关:薄煤层宽度较小,同样地质条件下,开采厚度增加,极限平衡区将迅速扩大。 (3)宽度随煤体抗压强度增加而减小。 (4)支架对煤壁的支撑力可起到减少极限平衡区宽度作用。 三、支承压力分布 图4-16 各种采空区支撑条件下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分布 三、支承压力分布 图4-18 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分布 §5 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技术因素 1.采高与控顶距 图4–19 上覆岩层移动与工作空间顶板下沉的关系 2.工作面推进速度与回采工序 图4–20 工作面实际测定的“S–t”曲线 1–采煤机距测点15m;2–采煤机距测点10m;3–放顶过测点5m; 4–放顶过测点15m;5–放震动炮后;6–采煤机距测点6m 2.工作面推进速度与回采工序 2.工作面推进速度与回采工序 3.开采深度 4.煤层分层开采的矿压显现 下分层的矿压显现与上分层相比有以下特点: (1)老顶来压步距小,强度低; (2)支架载荷变小; (3)顶板下沉量变大 6.上部煤层残留煤柱 二、地质因素 1.断层与褶曲 2.挤压带与破碎带 3.节理、裂隙 4.煤层倾角 图4–24 倾角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W–上覆岩层的重力;Q1–垂直于岩层的分力; Q2–平行于岩层的分力 二、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