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
“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马说
文?|?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注释
马说①
文?|?韩愈
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成批地死去。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③。食④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一食]吃一次。
②[或]有时。
③[石(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④[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⑤[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⑥[且]犹,尚且。
【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策之①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执策而临⑤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⑥?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⑥[临]面对。
⑦[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诘问,岂,难道。
【译】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