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地震剖面技术简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引言 垂直地震采集工作 垂直地震处理工作 垂直地震解释工作 结论 垂直地震剖面技术简介 汇报提纲 概念1 井中地震:通常把将激发系统(震源)和接收系统(捡波器)同时或其中 之一置于井中测量地震波信号的方法称为井中地震技术。 技术特点 单程/无浅层衰减 准确深度信息 目的层地震响应更保真 多分量地震信息 方位各向异性信息 井中地震分类 VSP技术(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井间地震技术(Crosswell Seismic) 单井地震技术(Uniwell/Single well Seismic) 随钻地震技术(Seismic While Drilling) 微地震技术(MicroSeismic/Passive Monitoring) 仪器井(Instrument Well) 1.引言——井中地震技术 概念2 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是相对于地面地震剖面而 言的,该方法实质是在井中观测地震波场,将井下检波器 置于井中不同深度来记录地面震源所产生的地震信号。 技术特点 接收点分布在介质内部。 记录的地震波可以比较真实的 反映研究对象。 干扰因素少。 可同时记录上行波和下行波。 使用三分量检波器可记录多分 量地震信息。 震源可重复性容易实现。 参考检波器 检波器 1.初至波 2.下行多次波 3.上行反射波 4.上行多次波 1.引言——VSP技术 1.引言——VSP技术作用 技术 作用 预测钻井未钻遇地层的埋深 正确识别多次波 与地面勘探资料结合,可 减少地震反演的多解性 避开低速带的影响,使记录的分辨率较高 提供子波、反褶积因子、速度、 反射系数、衰减系数等物理参数 地表恶劣地区用VSP测量替代和填补地面地震的空白带 与声波资料结合,有利于薄层研究 可采集到的多波多分量记录, 有利于井孔周围油藏的研究 确定地震同向轴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 1.引言——VSP技术发展历程 零井源距 VSP 非零井源距VSP 变井源距VSP 三维VSP VSP技术发展历程 零井源距VSP(Zero-offset VSP) 非零井源距VSP(offset VSP) 多方位VSP(Azimuthal VSP) 变井源距VSP(Walkaway VSP) 三维VSP(3D VSP) 随钻反VSP技术(SWD) 多分量VSP(Multi-component VSP) 引言 垂直地震采集工作 垂直地震处理工作 垂直地震解释工作 结论 垂直地震剖面技术简介 汇报提纲 2.垂直地震采集工作 零偏震源 非零偏震源 求取速度资料(平均速度、层速度) 确定地震反射的地质(时代、岩性)层位,识别多次波 研究井周围的地层构造细节 综合解释研究--井周围的地层岩性变化 对钻头以下的目的层深度进行预测 地质任务 井源距的选择 井源距选取要考虑地面条件和地质任务而定: 零偏移距不得超过最大观测深度的1/15; 非零偏移距应用模型正演方法确定。 震源的选择 采用具可重复性的炸药震源井,需支架,套管,井壁与套管间固井水泥,小药包(0.1-0.5kg),潜水面以下激发 采样间隔 一般情况下,采样间隔10m,高精度为5m 2.垂直地震采集工作 水平地震与 垂直地震区别 水平地震剖面: 地表激发,检波器平行地表埋置 。 垂直地震剖面: 地表激发,检波器垂直地表下到井中。 引言 垂直地震采集工作 垂直地震处理工作 垂直地震解释工作 结论 垂直地震剖面技术简介 汇报提纲 3.垂直地震处理工作---以零偏VSP为例 *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传播深度 传播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震源 井孔 原始记录 延伸轴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时间 “下行波”切除 下行波 上行波 * * 下行多次波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地震双程时间 初叠 (静校正后) 传播深度 传播深度 初至波的提取; 用中值滤波分离上下行波场; 多次波的压制——从下行波中提取算子对上行 波做VSP反褶积,算子长度通过试验而定; 4. 反褶积后的上行波拉平、去噪(F-K波)。 处理手段 分离后的上行波场 分离后的下行波场 零偏 P 波 3.垂直地震处理工作 初至波的提取 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的分离 反褶积后 去噪后 零偏 P 波 3.垂直地震处理工作 多次波压制 上行波拉平去噪 原始数据 上行波 上行波排齐** **包括: 1 静校正 2 反褶积 3 滤波 走廊叠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