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一节社会问题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制作 第五章 社会问题与政策议程 第一节 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1.社会问题可以定义为:当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或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2.社会问题的认定,取决于社会的大部分成员的认可,或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有权者的认可。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 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1)所谓客观条件是指一种可以通过证实加以认识的情况。 (2)客观条件是社会问题存在的必要前提,但不是充分条件。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1)所谓主观定义是指人们对上述客观情况的察觉和认识,即他们明显感到目前的客观条件已经危及他们的生存和其所珍视的社会价值观。 (2)社会问题主要由人来加以定义,如果某种状态并不为身处其中的人认定为社会问题,那么这种状态就不会成为社会问题。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1)社会问题的产生有时由人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引起。 (2)例如,安乐死的讨论 (3)有时人们尽管基本上同意某些状况会对社会基本价值观造成威胁,但由于对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和解决办法抱有不同态度,使得社会问题的最终结果是不了了之。 4.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1)社会问题往往是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问题只涉及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往往不能形成社会焦点,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而一般构不成社会问题。 (2)当然这也不是说少数人的事政府就可以不管,而只是表明政府应更多地关注那些引起社会普遍反响的事情。 5.社会问题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 社会问题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潜在到显现、从一般到突出、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变化过程。 6.社会问题多带有系统性特征 (1)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小范围的社会问题往往是一个更大范围的社会问题的局部,且这个小范围的社会问题的内部还有可能包含几个更小范围的社会问题。 (2)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 1.过失性社会问题 (1)过失性社会问题是由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引起的问题。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2)很多过失和偏差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考察。例如:一夫多妻;父母打骂子女等。 2.结构性社会问题 (1)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2)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各种不平等现象。如贫困问题、教育不平等引起的社会不满等。 (3)由价值观变化引发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也不在少数,如家庭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 四、研究社会问题的意义 1.及时发现社会问题;2.正确诊断社会问题; 3.客观描述社会问题;4.科学解释社会问题; 5.有效解决社会问题;6.正确对待社会问题; 7.科学预测社会问题。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制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