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文献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按:这篇文章是笔者参与学校教研组内“研究性学习”课题承担的一项任务的结题报告,它以网上相关的两到三篇文章为母本,加以了笔者部分的整理。
(041226)
研究性学习文献综述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的热点,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定义、特点、目的、内容、实施、评价、师生关系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摘引、综述了诸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文献;综述;职业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1.文献资料摘编
★人类在21世纪初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因素,知识创新亦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知识创新需要依靠具备探求态度和具有批判、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仅仅沿用原来“接受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 (应俊峰:《研究型课程》)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也应当在各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则是教学上的较高境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有一定困难。……
因此,如果能开发出一种独立设置的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现在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其目的就在于此。(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研究性学习”可以视作“活动课程”的延续和发展。
1992年8月,基于要培养下一世纪(21世纪)的,在国际上参与竞争的,迎接挑战的公民,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在这个方案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这一变化,“改革了课程总体结构,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学科类课程为主的课程结构模式。……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了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要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科学知识遗产,掌握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基础的知识以及最基本的技能。但是这些知识、技能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还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获得相应的直接经验,促使他们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形成能力,培养、发展思想、情感。所以课程计划中安排这两类课程是必要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学习指导》)
★1996年1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发《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区试行)》。对活动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具体实施办法给予明确的指导。该纲要称:“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开设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活动课程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教育活动,如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合、访问、社会调查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如发明、创造、制作、种植饲养、科学实验、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技术传播等;文学艺术活动,如阅读、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等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如群体活动、竞技体育活动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以及广播操、保健操、田径、体操、球类、游泳、登山、远足、武术棋牌类及民间体育、国防体育等活动。
活动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小组活动,如可以组织科技、文艺、体育小组;班级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以科技、文艺为内容组织活动;全校活动,如学校可以组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