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大肠杆菌病防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畜业技术
疫病防治
羊大肠杆菌病防治
徐兴文 (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冲脉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5214)
摘要: 羊大肠杆菌病是规模养羊场最为常见高发的细菌性疾 经2~3d严重衰竭致死, 病死率约 15~20%左右。 (2) 败血
病之一, 传统沿用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存在诸多缺陷。 基于对 型, 多发生于2~6周龄期间的羔羊, 常呈急性发病, 病初也
致病原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特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采取 会出现高热 (41.5~42℃), 精神极度沉郁, 可视眼结膜角膜
早期准确诊断及科学防治措施, 在药物防治上达到理想效 明显炎症、 充血, 眼分泌物增多, 眼角有泪斑; 呼吸及脉搏
果, 为业内防治羊大肠杆菌病提供借鉴。 频数、 虚弱, 有时可见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症状, 比如
关键词: 羊大肠杆菌病; 致病性大肠杆菌; 流行特点; 症状 共济失调、 角弓反张、 癫痫、 转圈运动等, 此类病羔多为预
鉴别; 综合防治 后不良, 病死率极高 (50%以上)。 (3) 剖解病理, 肠炎型
病死羔羊可见皮下、 深层肌肉严重脱水, 皮肤及肌肉无弹
1 病原学概述 性; 胃内含有消化不全的发酵乳凝块, 带酸腐臭味; 肠黏膜
羊大肠杆菌病的致病原为 “致病性大肠杆菌”, 肠杆菌 明显水肿、 充血或出血, 肠壁变薄且质脆易裂, 肠内混有血
科、 埃希氏菌属、 革兰氏染色阴性、 中等大小杆菌。 该病原 液和气泡,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切面多汁或充血; 败血型致
菌包括多种血清型, 主要寄居于肠道 (致病靶器官: 主要在 死病例典型特征为尸僵不全、 血凝不全, 可见胸、 腹腔和心
大肠段) 内, 致病菌株能产生种内毒素和肠毒素, 进而引起 包内含有大量积液, 其内包含多量纤维素样渗出物; 急性
消化机能紊乱, 包括消化黏膜水肿及出血、 坏死、 脱落、 自 (猝死) 病例其他内脏一般无明显病变, 多数可见严重脑膜
体中毒、 便秘或腹泻等, 临床上以湿热下痢、 腹泻、 便秘、 炎, 脑膜充血、 表面散布密集的针尖状出血点; 病程较长的
血便等较为常见。 病例可见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 肺炎、 肝肾水肿及质变等。
2 流行特点 4 诊断要点
本病呈常年发病, 主要传染源是带病羊、 被病原体污染 本病以症状鉴别为主, 结合流行特点、 临床症状特点即
的饮食源等, 环境污染程度与发病率存在紧密联系; 相对较 可作出初步诊断, 主要鉴定依据包括: 存在过往发病史或周
高发于6周龄以内低龄羔羊, 其症状最明显、 危害性最大、 边发病史; 养殖环境恶化、 污染较严重; 发病群相对集中于
病死率最高 (50%左右), 60 日龄以后的羊具有一定的抵抗 60 日龄以内羔羊; 不同程度的湿热下痢或腹泻; 剖解见致病
力, 发病及病死率相对较低 (10~15%); 传播途径主要是病 靶器官 (大肠) 发生明显水肿、 充血、 黏膜坏死及脱落、 内
原体经消化、 呼吸道及受损表皮黏膜等侵入而构成感染, 群 容消化不全且多汁的食糜混合物。 进一步确诊应做细菌学检
内主要是接触传染、 水平传染; 养殖环境保洁及消毒灭源不 查, 这有利于区分不同血清型的病原菌、 确定药敏性和制定
到位、 病原体含量超标是造成本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养殖环 最佳药物防治方案。
境条件恶化、 营养供应失衡、 滥用药物 (抗生素)、 饲喂方 5 综合防治
式方法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