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煤气安全及防护技术讲座(修改后)研讨.ppt

发布:2017-03-24约1.81万字共10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冶金企业煤气安全及防护技术 张 继 冶金企业煤气事故的特点 煤气三大危害及控制要素 煤气事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煤气事故的应急处理 煤气安全防护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典型煤气事故案例分析 一、冶金企业煤气事故的特点 随着冶金副产煤气不断被回收并得到广泛应用,煤气的产生、净化、回收、输配送和使用过程的作业活动过程涉及诸多的煤气危险作业,风险较大,公司已将煤气与熔融金属、危险化学品作为三大危险源进行管控。 冶金企业煤气事故频发。 从煤气事故统计数据来看: 煤气中毒事故占首位 2002.2-2011.4 全国发生的有案可查的58起工业煤气事故,死亡237人,其中,中毒死亡158人,占总数的66.7%。 煤气重大死亡事故多 2002.2-2011.4 全国发生的这58起煤气事故中,死亡3人及以上的有52起,占93%,重大事故3起,占总死亡人数的21.5%。 根据事故统计和分析来看,煤气事故有以下特点: 煤气事故死亡率高; 易造成群死群伤; 往往伴随其它伤害,比如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 中毒、着火、爆炸等事故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事故影响大,救援难度大,时间长。 二、煤气的三大危害及控制要素 要遏制煤气事故的发生,必须掌握煤气的特性,熟悉煤气事故的控制要素。 常见的煤气成分 三种煤气理化性质比较 1、煤气中毒 (1)CO的毒性 所谓煤气中毒,实际上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窒息性毒气,属Ⅱ级毒物。一氧化碳同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同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300倍。相反一氧化碳从血液中离解出来的速度又比氧气从血液中离解出来的速度慢3600倍,一旦一氧化碳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就很难离解出来,阻碍了氧的释放,造成全身各组织缺氧,甚至窒息死亡。 人体大脑只要8秒钟得不到氧就失去活动能力。 2、煤气着火事故 (1) 燃烧三要素 : 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可用一个燃烧三角形来表示,三要素缺一燃烧不会发生; 可燃物 助燃物 引火源(温度) 燃烧的充分条件: ① 可燃物与助燃物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引起燃烧。 ②点火源要有一定强度(即温度和热量要达到一定强度)。 只具备燃烧三要素,燃烧并一定会发生。例如甲烷的浓度小于5%或空气中氧气含量小于12%时不能燃烧。电焊火星的温度高达1200℃,可以点燃爆炸性混合气体。但如果落在木块上,通常不会引起燃烧。因为木块所需的点火能量远大于爆炸性混合气体,火星的温度虽高,但热量不足,故不能引燃木材。 因此,具备一定数量和浓度的可燃物和助燃物以及具备一定强度和能量的点火能源同时存在,并且发生相互作用,才能使燃烧产生。 (2) 煤气的着火温度: 焦炉煤气: 550-650℃: 密度为0.45-0.50 Kg/Nm3 高炉煤气: ~750℃左右 : 密度为1.29-1.30Kg/Nm3 转炉煤气: ~530℃: 密度为1.396kg/Nm3 。。 混合煤气: 650~750℃ 密度依高焦煤气之比 发生炉煤气: ~650℃: 密度为1.16Kg/Nm3 着火温度是压力、速度、容器尺寸、混合比的函数 Ti= f(p,d,v,?) 3、煤气的爆炸事故 煤气浓度进入爆炸范围,就有爆炸的可能。煤气的爆炸下限越低,上限越高,爆炸的可能性越大。 爆炸极限:煤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组成下都可以燃烧或爆炸。通常把发生爆炸的浓度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可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成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成为爆炸上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即为爆炸极限。 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都不会发生爆炸。 煤气爆炸三要素: 爆炸是燃烧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瞬间(几千分之一秒内)发生的燃烧过程。 煤气爆炸同样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助燃物(空气或氧气)和煤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二是点火源(能);三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内。 影响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有环境温度、氧含量、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