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两弹元勋邓稼先.ppt

发布:2017-06-01约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杨振宁和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知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含泪写出这篇至情之文 50年的友谊 他们是 同乡 同学 亲如兄弟的 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邓稼先:“两弹元勋”,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他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奋斗了28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在临终前他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留给后人是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他生前知道他的人不多,可以说邓稼先的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41年前的深秋季节,在我国西北部上空,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随后不久,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氢弹相继试验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浩瀚无垠的太空。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国威、军威,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在军事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中,就保留着众多“两弹一星”事业留下的历史足印:中国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1号,第一枚可携载核弹头的东风2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还有第一颗原子弹爆心纪念碑,研制原子弹、氢弹使用的手摇式计算机……   这一件件珍贵实物,每天都向成升上万的观众计说着感人肺腑的故事。这里,让我们想起了这台手摇式计算机和它的主人邓稼先。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回到祖国后,他抵达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天安门广场仰望中国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 1958年,他最早一批投入了原子弹研制的行列。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担当起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的重任。   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龙,那么,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就是龙头。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领导的理论部要用数学手段模拟原子弹爆炸。可是,他们拥有的主要运算工具,就是这种每秒10次到几百次的手摇式计算机。有一次,为了一个关键的数据,邓稼先带领十几个年轻人一天三班倒,用4台手摇式计算机日夜连轴转。   从黎明到深夜,理论部办公楼灯光通明,计算稿纸装了几十麻袋,堆满了整整一间房。科学家与年轻人一同攻关,反复讨论计算结果,终于摸清了原子弹内爆过程的物理规律,迈出了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在原子弹研制史上,这是一件大事,被称为九次运算,这台手摇式计算机就是历史的见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赞叹:九次运算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1963年初,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按预定计划诞生。刚刚39 岁的邓稼先,在这份具有历史性的文件上郑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消息迅速传遍全球,著名美籍华人记者赵浩生写道:“在海外中国人的眼中,那蘑菇状烟云是怒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花朵,那以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彩笔写在万里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在全国人民为原子弹试验成功欢腾的时候,邓稼先的岳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老人,也兴奋地与老朋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一起议论:“咱们中国能自己造出原子弹来,不知谁有这么大本事?”知道内情的严济慈哈哈大笑:“去问问你的女婿吧!”   这毫不奇怪。当时,研制原子弹是非常秘密的事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戒律。30年代曾与邓稼先在北京崇德中学一起读书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此时已经是 名扬世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同样才智超群的邓稼先却长期隐姓埋名,奔波在深山野岭和戈壁滩上。   有人曾这样比喻他俩:在20世纪中叶的科学天幕上,有两颗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闪亮星斗,它们分别升起在太平洋两岸。但他们的“根”都在中国,他们是从小在北京一起长大的挚友。留在太平洋西岸的这位,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却成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文革”期间,一次核试验出现了偶然事故。为防止事故扩大,邓稼先不顾众人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