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做孩子一生的贵人选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人们不学,责任在谁?《三字经》告诉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一个身分尊贵的背后都是要尽责任的。所以,我们一起探讨,也是一起立志,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 贰、生命的意义;;参、人类的苦难;;;人生至乐无如读书;人生至要莫如教子。;肆、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我们老祖宗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一个人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再由父子之间亲爱的天性,延伸到爱兄弟、爱家人、爱邻里乡党、爱一切的人;最后「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也皆须爱。因为「亲亲而仁民(亲爱自己的父母,自自然然孝心启发,去爱一切人),仁民而爱物(再去爱一切的生命、万物)」。而一个人若能终身保持对父母的亲爱,就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所以,只要从利转成义,社会问题就解决了。《礼记.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要改善整个社会风俗,必然要从教学下手才行。;《学记》是先祖最好的“教育学论著”;教
:
上所施,
下所效也。;我们看这个「教()」字,,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第一个叉是父母、长辈和老师画的,小孩子模仿力很强,也跟着画,这是上行下效,是身教。右边是手拿着一支树枝,耳提面命,不厌其烦的耐心。老祖宗真是把宇宙天地之间的真理都融进了字里。「学」就是觉,是觉悟的意思。我们得先明理、觉悟,我们才能去教人。「育」字,「养子使作善也」。关键字不是养,而是「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明理、善良的人。教育最重要的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伦理是五伦;道德是八德,学了以后,人有羞耻心,耻于作恶,不愿意违背道德标准;学习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教育,人就不敢作恶。;(一)五伦八德;五伦关系最核心的是夫妇。「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而后才能「兄友弟恭」。夫妻之间吵吵闹闹,父子会亲吗?兄弟会友爱吗?每一个人都想赶紧逃出这个家。所以下一代人格要健康,最核心的就是夫妇的和谐,这就是整个五伦关系的核心所在。我们老祖先这么重视婚姻、婚礼,就是这个道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好,社会决定乱。「子不教,人心坏了,家不齐,社会乱了」。所以,踏入婚姻就要为家庭、为社会负上责任。;(二)教育的目标 ;读书志在圣贤; 教育要防患于未然;伍、师道尊严 ;(一)教师的重要性;《礼记.学记》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古人用玉来比喻,很具体。所以,人也要培养锻鍊才能成才。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圣贤教育,都需要老师的教导。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师,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是最关键的。有一句老话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汉朝的大儒杨雄说:「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这个孩子从小能否扎下伦理道德的根基,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二)尊师方能重道;俗话说:「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状元学生是因为老实、听话、真干的态度超过老师。而且,「孝亲是尊师的基础」,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很深刻了解这个真理。我们都希望孩子真正受益,那得他先尊重老师;学生对老师尊重的态度,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 (三)振兴师道 ;《群书治要》说:「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我在后面加了一句,「知为圣贤学生,才能为老师」,我们学生都当不好,怎么可能当得了老师?我们有了这个认知,就会明白,要当一个好弟子,首先从尽本分做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的本分。所谓「道」,是指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不管是做人做事,它都是亘古不变的。遵守这个法则,做人、做事不违越这个法则,就是「德」,所以老师传道德,教道德。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道,它不离五伦关系。父子有亲中,父子是道,亲就是德。君臣有义中,君臣是道,义就是德。夫妇有别中,夫义妇德的夫妇关系就是道,别就是德。所谓「夫义」,义是德,是做一个丈夫的「夫德」。总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抓住了整个道德的纲领。其实,要把孩子教懂事不是很复杂,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认知到这十二德目,然后重视修德,尽力落实在生活中。;传道授业的老师得自己真正去深入经典、去理解,然后自己好好去落实,绝不是把道理讲给学生听。因为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落实得愈多,真心的流露就愈多,也就愈容易跟学生产生共鸣。解惑,要解别人的疑惑,首先要先解自己的疑惑,自觉才能觉他,自度才能度人。《尚书》讲:「先觉才能觉后觉」。所以,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智慧,为此,就先要具备学习的弟子相,这样才能承传圣贤教诲。所以,老师要自我提升,尤其要提升智慧,就可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陆、教育工作者的典范——至圣先师 ;(一)孔子之治学;第三,夫子学习的态度是好学。「公冶长第五」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子是说:十个大家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