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理生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授课教师:贾玉杰
大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第十一章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一、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受体病、激素抵抗综合征的概念。
了解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鸟氨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熟悉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的关系:如受体异常与疾病;G蛋白异常与疾病;胞内信号转导分子、转录因子异常与疾病;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在上述的每个发病环节中,要求能举出2-3个具体疾病的病名。
了解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的防治。
二、教学用具
病理生理学多媒体课件
病理生理学挂图
三、教学时间分配
总共四学时,其中:
1、细胞信号转导和跨膜信号转导定义10分钟。
2、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30分钟。
3、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30分钟。
鸟氨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15分钟。
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15分钟。
受体异常与疾病30分钟
G蛋白异常与疾病20分钟
胞内信号转导分子、转录因子异常与疾病20分钟
10、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25分钟
11、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15分钟
四、重点难点
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鸟氨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是本章的难点,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细胞信号转导和跨膜信号转导
2、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3、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4、鸟苷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
5、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6、
G蛋白异常与疾病
8、胞内信号转导分子、转录因子异常与疾病
9、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10、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
六、教学内容
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细胞通过位于胞膜或胞内的受体感受胞外信息分子的刺激,经复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来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这一过程称为细胞信号转导。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n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
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信息分子必须与膜受体结合才能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的信息分子,经过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的信息传递至胞浆或核内,进而调节靶细胞的功能,这一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一、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腺苷酸环化酶途径
(二) IP3、Ca 2+-钙调蛋白激酶途径
(三) DG-蛋白激酶C途径
二、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一)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passway)
(二)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途径(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passway)
三、鸟苷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
四、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类固醇激素受体家族
甲状腺素受体家族
受体病亦称受体异常症 是由于受体数量、结构或调节异常,导致受体功能异常,使之不能正常介导配体在靶细胞中应有的效应所致的疾病。
受体异常可表现为:
受体下调(受体数目减少)或减敏(对配体刺激的反应性减弱或消失)。
受体上调(受体数目增加)或增敏(对配体刺激的反应过度)。
受体病按病因可分为:
(一)遗传性受体病 由于编码受体的基因突变使受体缺失、减少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LDL受体异常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按受体突变的类型及分子机制可分为:
(1)受体合成障碍 最常见,约占50%
(2)受体转运障碍 在内质网合成的受体前体不能正常转运至高尔基体
(3)受体与配体结合障碍 受体的配体结合区缺乏或变异
(4)受体内吞障碍 与LDL结合后不能内吞入细胞
主要临床表现:
因LDL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对血浆LDL的清除能力降低,患者出生后血浆LDL含量高于正常,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也明显升高。若纯合子FH编码LDL受体的等位基因均有缺陷,发病率约为1/100万,LDL受体严重不足,血中LDL可高达正常人的6倍,儿童期即可出现冠状动脉硬化,过早死亡(20岁前)。
若杂合子基因突变,发病率约为1/500万,患者LDL受体为正常人的一半,血中LDL可高达正常人的2-3倍,多于40-50岁发生冠心病。
2.家族性肾性尿崩症 是由于遗传性ADH受体异常,使肾小管对ADH反应性降低,引起的尿崩症。
ADHV2 受体位于远端肾小管或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当ADH与受体结合时激活Gs,使AC活性增高,从而进一步激活PKA,使微丝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