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刮痧.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7、刮拭时应始终保持一样的压力,保持一样的速度,不要忽轻忽重、头轻尾重或头重尾轻。 8、一般刮拭为20次左右,以有痧痕为度(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停止刮拭。如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不可强求。 9、刮痧的总原则: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不宜来回。而且是刮好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不能刮这儿一下刮那儿一下。 以刮痧板的薄边、厚边和棱角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直行或横行地反复刮拭,称为刮法。 1)轻刮法 8)梳刮法 2)重刮法 9)面刮法 3)快刮法 10)角刮法 4)慢刮法 11)点压法 5)直线刮法 12)拍打法 6)弧形刮法 13)按揉法 7)摩擦法 14)逆刮法 刮痧手法 1)轻刮法 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大,移动速度慢或下压刮拭力量小。一般接受者无疼痛或其他不适感觉。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适宜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儿童以及面部的保健刮拭。 2)重刮法 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小,移动速度快或下压刮拭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适宜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及骨关节软组织较丰富处、年轻力壮、体质较强者。 3)快刮法 刮拭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力量有轻重之别。力量重,快速刮,多用于体质强壮的人,主要刮拭背部、下肢或其他明显疼痛的部位;力量轻,快速刮,多用于体质虚弱或整体保健的人,主要刮拭背腰部、胸腹部、下肢等部位,以舒适为度。 4)慢刮法 刮拭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力量也有轻重之别。力量重,速度慢,多用于体质强壮的患者,主要刮拭腹部、关节部位和一些明显疼痛的部位;力量重,速度慢,多用于体质虚弱或面部保健的患者,主要刮拭背腰部正中、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不感觉疼痛为度。 5)直线刮法 也称直板刮法,就是利用刮痧板的上下边缘在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此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6)弧形刮法 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适宜于胸背肋间隙、颈项两侧、肩关节前后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7)摩擦法 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摩擦运动,或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并向深部渗透,其左右移动力量大于垂直向下的按压用力。操作时动作轻柔,移动均匀,速度一般为100次/分左右。宜用于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以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 擦法后在施治部位用热毛巾搭盖,其效果更佳。 8)梳刮法 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与头皮呈45°,动作轻柔和缓,如梳头状,故名梳刮法。操作时力量要适中,一般逐渐加力,在穴位或痛点处可适当使用重刮或点压、按揉。此法有醒神开窍、消除疲劳、防治失眠的作用。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 9)面刮法 也称为边刮法,即刮痧板的两侧长条棱边(厚边或薄边)与皮肤接触成45°角进行刮拭。此法适用于比较平坦或面积比较大的部位刮拭,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 10)角刮法 用刮板角部接触皮肤,并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灵活,不宜生硬,适宜于四肢关节、脊柱双侧经筋部位、骨突周围、肩部穴位(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因角刮接触面积相对小,要避免用力过猛而损伤皮肤。 11)点压法 又叫点穴法,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度角垂直,由轻到重,逐渐加力,以耐受为度或受术部位有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使肌肉复原,重点操作5-10次,手法连贯。这种手法适用于肌肉丰满、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部位和骨骼关节凹陷部位,如人中穴、环跳、犊鼻等穴,此法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具有镇静止痛和解痉作用。 12)拍打法 施术者以单手紧握刮痧板一端,以刮痧板的面为着力点在腕关节自然屈伸的带动下,一落一起有节奏地拍打体表部位或经穴。拍打法多在四肢特别是肘窝和膝窝进行,拍打时一定要在拍打部位先涂刮润滑剂,拍打法可治疗四肢疼痛、麻木及心肺疾病。 操作中不宜用暴力,小儿及年老体虚者慎用。 13)按揉法 用刮板角在皮肤经络穴位做点压按揉,向下有一定压力,点下后做往复来回或顺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