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灾火灾复习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词解释:
1、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地面或井下、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并形成灾害的一切非控制燃烧。
简单地说:发生在矿井范围内的火灾。
2、矿井火灾特点:井田范围内、受限空间、造成风流紊乱、烟流扩散影响范围大、人员难疏散、引发瓦斯爆炸等次生事故、损失/伤亡严重。
3. 矿井火灾分类:按原因: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按发火位置:上行风流、下行风流、进风流。按火灾状态:阴燃火灾、明火火灾
4. 外因火灾:由外来引火源引起的火灾。
5. 内因火灾:煤炭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自身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产生热量积聚而导致的火灾。又称自然发火。
6. 自然发火学说:黄铁矿作用学说、细菌作用学说、酚基作用学说、煤氧复合学说、及近年提出来的自由基作用学说、氢原子作用学说、集团作用说等。
7. 煤自然倾向性鉴定:我国现行的煤自然倾向性鉴定方法是煤自燃倾向性色谱吸氧鉴定法,它的执行标准代号是GB/T 20104- 2006。该方法将煤的自然倾向性分为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三类。
8. 煤氧复合学说:煤氧复合学说认为煤自燃根本原因在于煤具有吸附氧的能力和与此相联系的氧化放热作用。
这种氧化反应的特点是分子的基链反应,也就是每一个参加反应的团粒或链上的官能团与氧结合,产生一个新的或多个新的活化键,然后又引起相邻团粒的活化并参加反应。
这一链式反应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开始,并在反应集聚热量的促使下不断加速,最终导致自燃。
9. 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方法:测温法、气体分析法、电离法、烟雾法、气味检测法。
10. 标志气体:通常把这些能够表征煤自然发火进程的气体或其之间的比值称为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常用的标志气体有CO、CO2、C1-C4烷烃、C2-C4烯烃及C2H2及链烷比、烯烷比等 。
11. 煤自然发火征兆:温度升高、湿度增加、出现煤焦油味、人体感到不适或出现某些病理现象、出现烟雾或明火
12. 链烷比:长链的烷烃气体与 甲烷 的比值: C2H6/CH4,C3H8/CH4,C4H10/CH4
长链的烷烃气体与 乙烷 的比值: C3H8/C2H6,C4H10/C2H6
13. 煤自燃倾向性:是煤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的首要指标,反映了煤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自然发火特性之间的关联性,是表征煤自燃能力的本质属性。
14. 煤自然发火期:从煤层被揭露、掘进、开采、破碎接触空气之日起,至出现自燃现象或温度上升到自燃点为止的时间。是一个实际生产过程中统计得到数值,一般指(经验)最短自然发火期。是表征煤自燃快慢程度的时间属性。
15. 隐蔽火源探测方法:隐蔽火源探测方法主要有温度法、磁探法、电阻率法、气体测量法、同位素测氡法、无线电波法、地质雷达法、遥感法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法等。
16. 测氡法火源探测原理:当地下煤层发生氧化升温或自燃时,放射性氡的析出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通过测定氡的放射性异常,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之上圈定出火源的位置、范围和变化趋势
17. 常用的测氡法:CD-1 α杯法:地面网格布置α杯收集氡辐及子体的射量,再用专用仪器检测,专用软件分析氡析出异常区,确定火区范围。
18. 磁探法原理:煤层上覆岩层中的菱铁矿及黄铁矿结核受到高温烘烤,其中铁质成分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磁性矿物,并且烧变岩(因煤层燃烧而变质的岩石)由高温冷却后保留有较强的热剩磁。根据磁异常区确定火区位置。
19. 电阻率法原理:煤层自然发火时引起的孔隙率和含水率的变化,导致地层电阻率变化,测定地层电阻率的变化,来确定高温异常区的位置与范围。
20. 灌浆防灭火的机理:① 隔氧;② 降温;③ 堵漏。
21. 输浆倍线:是指泥浆在输送管路内流动时,输浆管路的总长度与输浆高差之比。
静压注浆时: 动压注浆时:
式中: N——输浆倍线;
L ——输浆总长度,m;
Z ——输浆总高差,m;
h ——注浆动压压头,m(水柱)。
22. 阻化剂的概念:在化学上,凡是能减小化学反应速度的物质皆称为阻化剂。阻化例亦称阻氧剂,是具有阻止氧化和防止煤炭自燃作用的一些盐类物质。
23. 阻化剂寿命:阻化剂喷洒至煤体表面后,从开始生效至失效所经过的时间,单位为月。
24.火风压:矿井发生火灾时,通风网路中出现的附加热风压称为火风压。也称火风压为矿井火灾时期自然风压的增量。火风压实质就是自然风压,只不过这种自然风压不是由井巷空气自然温差引起的,而是由火灾作用引起的。
25.节流效应:由于火灾温度的影响,使空气温度上升,体积膨胀,导致单位时间内的风流质量流量降低,表现出对风流的阻碍作用。
26.风流逆转:由于火风压和节流作用的影响,导致部分巷道风流方向发生变化,称为风流逆转。是同一种流体单向流动。
27.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