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小说的核心主题与创作走向.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9年5月7-10日 第7届英国文学年会 河南开封 当代英国小说的核心主题与创作走向 一、引言 二、四大核心主题 1.跨世纪焦虑 2.世纪末身份的渲染与刻画 3.历史题材拟写 4.地理空间叙事 三、几点思考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日渐式微,科学技术和电子科技深入社会生活,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学艺术走向多元化,英国小说出现多种样式和题材并存的创作局面。 当代英国小说的严肃精英性质逐渐被通俗流行所替代,纯文学走向了边缘。小说既是人性和哲学的共同探索领域,又是文化和美学的多元共存领地,小说从此徘徊在文学与文本之间、严肃与娱乐之间、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英国小说创作紧紧与变化、新颖联系在一起,经历了一个艺术实验商业化的过程。作家对过去所采取的态度也因受到市场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出现一种追求“向后”(retro)的文学消费要求。在其影响下,历史成了某种消费品,可以像某一商品的款式一样可以复制,再生产。 当代英国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代英国的历史现实和文化病症。作家们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来回折腾,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拟写。了解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是了解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小说(文化)的基础。 从理论层面关注小说的虚构作用,尤其是现实生活如何依靠各种虚构方式得以展示的各种形式。Hayden White 的历史观和元历史小说理论受到格外器重。尽管学界争论不少,但直接引发了对英国后现代历史的思考。 当代英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也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文化多样性也是当代英国小说的重要表征。 从以上简要的描述可以看出,当代英国小说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都具有多元性特征,而且复杂难辨。如果细细加以区分,不妨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主题。 核心主题 一、跨世纪焦虑 二、世纪末身份的渲染与刻画 三、历史题材拟写 四、地理空间叙事 一、跨世纪焦虑(1.1) 冷战结束后,历史其实给世纪末的世人开了个玩笑,让人们觉得全球化的战争,如核战争已经不再可能发生了。西方不少文化志士一方面追思历史;另一方面又贪然享受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益处,认为资本全球化从此可以一统天下。然而,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和种族、宗教的冲突依然在践踏人性,人类并没有完全远离恐怖的阴影。如何进行反恐,抵御和防范暴力仍然困惑着当今世界。 作家从写星座到写世纪末疾病,从多方面刻画“末世身份”。 “历史终结”的讨论也盛行起来, 已经不再局限于原先福山论述的政治语境,而是与其他各种话语联系起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关于终结的叙事,如意识形态的终结、反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终结、未来的终结、理想主义的终结、文化的终结、价值的终结和意义的终结等。这种以枯竭为标志的话语和叙事方式代表了一种为后现代裁定的千喜年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不少小说家所关心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理论或理论讨论的滋养。尽管一部分人叫嚣后现代主义已经结束了,但波德里亚、利奥塔、德里达和福柯等人探讨的命题和理论观念依然影响着90年代的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对真实与非真实之间、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不确定关系的认识不仅直接挑战历史目的论,而且也产生出不同的具有自我反省的叙事话语。 一、跨世纪焦虑(1.2) 作家举例: Jim Crace’s Being Dead, 2000:事实与虚构交织,人物都要通过“迷思”来重新想像或认识死的意义,突破了一般的时空架构,把历史、死亡和逃避现实窜起来写,把作品人物写成了时间难民。 J. G. Ballard的《可卡因之夜》(Cocaine Nights, 1997)和《新纪元的人们》(Millennium People, 2003): 文笔优美,就像畅想曲,把未来的理想和设想都描写成霓彩般的期待。现实中人们要为这样的期待而挣扎,但每每发现所有的期望原来只是幻想而已。小说人物大都生活在没有了时间的终点,被全球化技术垄断损坏了的、掏空了的一个空洞死亡之域,这里一切都被拽到了永远不变的、毫无生机的、充满暴力的现在的怀抱。历史不可能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设桥梁,也不能对一个人的自我反省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典型的怀疑主义) Ian McEwan的《爱无可忍》(Enduring Love, 1997)是科学和虚构结合的佳作,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的贪婪与欲望无度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科学可以增强人的知识,但排除不了人的欲望及其探索未知复杂性的需求。作品认为人类只有充分认识到彼此能力的局限性才有可能建立起联盟,否则无法消除霸权、权力争斗或越界。 Salman Rushdie 的《哈伦与故事海》(Haroun and the Sea of Stories,1990):科学理性与文学想象交织在一起,共同探讨世纪末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作品交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