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明·陈实功 →《外科正宗》 →正宗派 →“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 →《外科全生集》 →全生集 →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 →《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 →“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3cm 疖:表皮
横向 痈3~9cm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12. 缓急 深浅 皮色 皮温 疮疡肿势 肿胀范围 溃疡肉芽 硬度 阳 急 浅 红赤 灼热 高起 局部根束 红活润泽 适中溃后消 阴 缓 深 紫暗暗红或不变 不热 不高或平滑 不局限,根散漫 苍白紫暗 坚如岩或软如糖 疼痛 脓液 病程 预后 全身 阳 剧痛 粘厚 短 易消易溃易敛 寒热,便秘,溃后消,舌红苔黄脉弦数洪大 阴 不痛 稀薄 长 难消难溃难敛 潮热,盗汗,神疲,溃后更甚,舌淡胖苔少,脉细软小无力 手太阳:黄柏、藁本 手阳明:升麻、石膏、葛根 手少阳:柴胡,连翘,地骨皮,青皮,附子
足太阳:羌活 足阳明:白芷、升麻、石膏 足少阳:柴胡、青皮
手太阴:桂枝,升麻,白芷,葱白 手厥阴:柴胡,丹皮 手少阴:黄连、细辛
足太阴:升麻、苍术、白芍 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足少阴:独活,知母,细辛
13. 大小,位置 形态 质地 活动度 界限 疼痛 良性 不一 规则 中等 活动 清楚 初期不疼,后期因张力或压迫神经痛 恶性 不规则 硬如岩 固定不移 不清楚 14.用药过敏的表现:①大量分泌物增多②伤口周围红或出现小水泡③痒
15.辨脓:宜稠不宜稀,宜明不宜污,宜腥不宜臭。
16.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尿血:一般无痛,以肿瘤多见。血淋:有痛,以结石、炎症多见。
17.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
18.内治法三个总则:①消法②托法③补法
内治法德具体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19.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外治法的药物疗法常用的有:①膏药②油膏③箍围药④草药⑤掺药
膏药:
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阳证:金黄膏;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