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教育评价机构及学校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与其形影不离的人文性,致使课程目标残缺不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发展,缺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针对存在这种教育不良现象,本文从重视工具性的同时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论述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几个观点。
关键字:小学语文 人文精神 语文素养
正文: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它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语文和其他学科学习存在共性和个性关系,语文的学习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各门学科的学习都依赖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辅助。
课堂教学中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教育目标。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呢?
人文性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就是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的有机组合,其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因此,要使语文教学活动中体现人文精神,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上体现人文精神。
在课程目标上,应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一般来说,知识和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隐性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一个活动的过程,由一系列行为构成,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时,引导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能复述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性目标表述的是学生在某次训练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关注的是学生训练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反映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学生行为的结果,它只为学生提供范围,而活动结果则是开放的,它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交际技能,拓展并探索学生的观念、意象和情感。结果目标是引导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交流、讨论过后达到预期的某种结果,而生成性目标则是把在课文中的观念、意识和情感通过学习、交流、讨论后内化为学生的观念、意识和情感。
例如:我教学二年级上册《假如》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叹息”、“寻食”、“哭泣”、“不幸”等词语。认识“良、缩、
寻、哭、操、场”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2.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现情感陶冶,培养美好情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2.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既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让我惊喜的是课堂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用来干什么?我发现有一个孩子双眼紧盯外面的大树,眼睛都湿润了。我轻声问他:“小朋友,怎么了?”他是这么回答我:“老师,您看天气这么冷,大树上的小鸟多可怜啊,如果我有一枝神笔,我会给它们画一个带有空调的鸟窝,让它们不再寒冷。”多么稚嫩的话语让我体会到之前制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了。所以,我认为:教学中轻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毫无意义。
从教学内容选择中体现人文精神。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成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下面是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之前的教学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并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像雨来一样的好孩子。注重课内外延伸,
显示全部